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射电干涉测量论文

VLBI测站选址几何条件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4页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2-14页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第14-25页
    2.1 VLBI技术综述第14-16页
        2.1.1 VLBI技术发展历程概述第14-15页
        2.1.2 VLBI技术应用现状第15-16页
        2.1.3 VLBI技术的大地测量应用研究科学意义第16页
    2.2 VLBI基本原理与系统组成第16-22页
        2.2.1 射电干涉基本原理第16-17页
        2.2.2 几何时延与时延率第17-18页
        2.2.3 VLBI系统组成第18-22页
    2.3 测地VLBI观测第22-24页
        2.3.1 观测计划第22-23页
        2.3.2 观测误差第23页
        2.3.3 误差估值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观测源的可及性分析第25-31页
    3.1 遮掩仰角与源的可及性分析第25-27页
        3.1.1 遮掩仰角与球冠面积第25-26页
        3.1.2 计算与分析第26-27页
    3.2 两测站的共视窗第27-30页
        3.2.1 全球网中地形遮掩对两测站共视窗的影响第27-29页
        3.2.2 局域网中对共视窗的影响第29-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测站坐标确定与大气附加延迟改正第31-36页
    4.1 测站垂向坐标确定与大气附加延迟改正第31-32页
        4.1.1 大气附加延迟改正模型第31-32页
        4.1.2 测站坐标确定第32页
    4.2 测站垂向坐标偏差与大气天顶延迟第32-35页
        4.2.1 建立观测方程第32-33页
        4.2.2 中误差与相关系数第33-34页
        4.2.3 计算与分析第34-35页
    4.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五章 基线长度重复率与EOP测定第36-40页
    5.1 基本概念第36-38页
        5.1.1 基线长度重复率第36页
        5.1.2 EOP测定基本内容第36-38页
    5.2 几何遮掩影响效果分析第38-39页
    5.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六章 有限场地内两射电天线互掩分析第40-59页
    6.1 分析素材与基本思路第40-45页
        6.1.1 两天线参考点的高度与水平距离第40-43页
        6.1.2 两天线的外接球面半径第43页
        6.1.3 互掩分析基本策略第43-45页
    6.2 互掩分析计算方法探究第45-52页
        6.2.1 球冠的面积与对应球心的立体角第45-46页
        6.2.2 球冠缺的面积与对球心的立体角第46-47页
        6.2.3 立体角的Newton-Cotes数值积分算法第47-49页
        6.2.4 基本遮掩分析第49-50页
        6.2.5 遮掩计算与结果分析第50-52页
    6.3 天马-VGOS互掩算例与分析第52-57页
        6.3.1 分析素材第52-54页
        6.3.2 基本遮掩分析第54页
        6.3.3 遮掩计算与结果分析第54-57页
    6.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第59-60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案例推理的旅游地图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
下一篇:北斗三频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