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植物GRAS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2 果实成熟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番茄SlGRAS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2.1.1 番茄SlGRAS1基因以及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20页 |
2.1.2 SlGRAS1的蛋白预测分析 | 第20页 |
2.1.3 SlGRAS1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2.2.1 基因结构的分析 | 第20-22页 |
2.2.2 蛋白的预测分析 | 第22-26页 |
2.2.3 系统进化分析 | 第26页 |
2.3 讨论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番茄SlGRAS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胁迫和激素分析 | 第28-38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剂 | 第28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1.4 引物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3.2.1 番茄组织的摘取 | 第29页 |
3.2.2 非生物胁迫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3.2.3 不同激素的处理方法 | 第30页 |
3.2.4 番茄总R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3.2.5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31-32页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3.1 番茄SlGRAS1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3.3.2 番茄SlGRAS1基因的非生物胁迫分析 | 第33-34页 |
3.3.3 番茄SlGRAS1基因的激素处理分析 | 第34-36页 |
3.4 讨论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番茄SlGRAS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49页 |
4.1 材料和设备 | 第38-40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4.1.2 载体和菌株 | 第38页 |
4.1.3 试剂 | 第38-39页 |
4.1.4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4.1.5 引物 | 第39-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4.2.1 番茄SlGRAS1基因的克隆 | 第40页 |
4.2.2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40-41页 |
4.2.3 目的基因连接到pEASY-Blunt上 | 第41-43页 |
4.2.4 K303-35S-SlGRAS1-GFP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页 |
4.2.5 pCambia1301AsSlGRAS1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4.2.6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4.3.1 超表达载体K303-35S-SlGRAS1-GFP的构建 | 第45-47页 |
4.3.2 干扰载体pCambia1301-35S-AsSlGRAS1的构建 | 第47-48页 |
4.4 讨论 | 第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番茄SlGRAS1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研究 | 第49-6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2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5.1.2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49-51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5.1.4 引物 | 第51-5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5.2.1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的遗传转化 | 第52-53页 |
5.2.2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53-54页 |
5.2.3 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及表达量检测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5.3.1 番茄SlGRAS1基因阳性植株的获得 | 第55-56页 |
5.3.2 番茄SlGRAS1基因的超表达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56-61页 |
5.4 讨论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3-64页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