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4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第11-12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第12-14页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4页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概念和相关理论第14-17页
    一、保障性住房概述第14-15页
        (一) 保障性住房概念第14-15页
        (二) 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意义第15页
    二、发展保障性住房的理论基础第15-17页
        (一) 公平分配理论第15-16页
        (二) 社会保障理论第16页
        (三) 住房过滤理论第16-17页
第三章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和经验第17-21页
    一、青岛市的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与成就第17-19页
        (一)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第17-18页
        (二) 青岛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就第18-19页
    二、青岛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经验第19-21页
        (一) 有步骤、有计划地完善政策,推进保障性住房发展第20页
        (二) 完善制度建设,多部门通力合作第20页
        (三) 出让土地收益回馈民生第20-21页
        (四) 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第21页
第四章 青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因素第21-31页
    一、青岛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21-25页
        (一) 青岛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问题第21-22页
        (二) 原因分析第22-25页
    二、青岛保障性住房分配方面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25-29页
        (一) 青岛保障性住房分配方面的问题第25-26页
        (二) 原因分析第26-29页
    三、青岛保障性住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29-31页
        (一) 青岛保障性住房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9页
        (二) 原因分析第29-31页
第五章 国内外发展保障性住房的经验与启示第31-37页
    一、国内外保障性住房模式分析第31-35页
        (一) 美国:政府介入,市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第31-32页
        (二) 德国:政府主导为主,商业化共同发展的保障性住房第32-34页
        (三) 新加坡:完全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第34-35页
        (四) 香港:租售并举、双轨制保障性住房体系第35页
    二、发展青岛市保障性住房的有益借鉴第35-37页
        (一)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第35-36页
        (二) 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责任和作用第36页
        (三)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第36页
        (四) 严格的土地政策,保障土地供给第36-37页
        (五) 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37页
第六章 发展完善青岛市保障性住房的对策第37-48页
    一、发展青岛市保障性住房的思路和原则第37-41页
        (一) 实现居者有其所,保障公民居住权第37-38页
        (二) 注重公平,消除保障性住房实施过程中的贪腐现象第38页
        (三)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益住房建设管理的职责第38-39页
        (四) 强化对保障性住房监督力度,杜绝非法交易及寻租行为第39-41页
    二、完善青岛市保障性住房的对策建议第41-48页
        (一) 完善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开辟筹资渠道第41-42页
        (二) 让渡土地利益,保障建设用地第42-43页
        (三) 明确规定并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标准第43-44页
        (四)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益住房建设管理的职责第44-45页
        (五)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管理机制第45-46页
        (六)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第46页
        (七) 因地制宜,不断完善青岛七区五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第46-47页
        (八) 因时制宜,不断完善青岛市现在与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治视野下行政规范性文件研究
下一篇:喀喇沁中旗“比丁册”及其反映的基层社会问题研究--以道光二十七年和民国八年“比丁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