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次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 | 第10-12页 |
1.1.2 与嘉兴掼牛的渊源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嘉兴掼牛的实地考察概述 | 第14-15页 |
1.5 嘉兴掼牛的历史文献记载与研究不足 | 第15-18页 |
1.5.1 嘉兴掼牛的历史文献记载 | 第15-16页 |
1.5.2 嘉兴掼牛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6-18页 |
2 嘉兴掼牛的起源概说 | 第18-22页 |
2.1 与嘉兴掼牛有关的传说 | 第18-20页 |
2.1.1 “李冰斗蛟龙”的传说 | 第18页 |
2.1.2 “宰牲节”传说 | 第18-19页 |
2.1.3 “忠孝节”传说 | 第19-20页 |
2.2 与嘉兴掼牛有关的历史资料 | 第20-21页 |
2.3 嘉兴掼牛起源推论 | 第21-22页 |
3 嘉兴掼牛的发展历程 | 第22-27页 |
3.1 回民迁徙,形成了嘉兴掼牛项目 | 第22-23页 |
3.2 民运会表演,完善了嘉兴掼牛技术 | 第23-24页 |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提升了嘉兴掼牛历史文化内涵 | 第24-25页 |
3.4 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拓展了嘉兴掼牛的发展空间 | 第25-27页 |
4 嘉兴掼牛的传承脉络梳理 | 第27-29页 |
4.1 嘉兴掼牛的传承图谱 | 第27页 |
4.2 嘉兴掼牛的主要传承人概述 | 第27-29页 |
5 嘉兴掼牛的技术内容与特点 | 第29-35页 |
5.1 嘉兴掼牛的技术内容 | 第29-31页 |
5.2 嘉兴掼牛的特点 | 第31-35页 |
5.2.1 民族性 | 第31-32页 |
5.2.2 健身性 | 第32页 |
5.2.3 表演性与观赏性 | 第32-33页 |
5.2.4 教育性 | 第33页 |
5.2.5 独特性 | 第33-35页 |
6 嘉兴掼牛与国内外其它斗牛的异同 | 第35-41页 |
6.1 历史文化背景 | 第35-37页 |
6.2 斗牛形式、场地及过程 | 第37-39页 |
6.3 斗牛士 | 第39页 |
6.4 观众及其它 | 第39-41页 |
7 嘉兴掼牛的价值 | 第41-45页 |
7.1 健身价值 | 第41-42页 |
7.2 文化传承价值 | 第42-43页 |
7.3 教育价值 | 第43页 |
7.4 经济开发价值 | 第43-45页 |
8 嘉兴掼牛保护现状 | 第45-55页 |
8.1 静态保护现状 | 第45-47页 |
8.2 动态保护现状 | 第47-55页 |
8.2.1 保护资金现状 | 第47-48页 |
8.2.2 保护计划实施现状 | 第48-50页 |
8.2.3 传承机制现状 | 第50-55页 |
9 嘉兴掼牛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7页 |
9.1 静态保护的表面化、非系统化和非专业化 | 第55页 |
9.2 保护资金紧缺 | 第55-56页 |
9.3 保护计划需要完善与落实 | 第56页 |
9.4 传承机制需要优化 | 第56-57页 |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嘉兴掼牛的保护对策 | 第57-59页 |
10.1 加大挖掘力度,优化保存方式 | 第57页 |
10.2 落实资金投入,拓宽来源渠道 | 第57-58页 |
10.3 落实保护计划,完善保护措施 | 第58页 |
10.4 优化传承机制,推广传承活动 | 第58-59页 |
11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11.1 结论 | 第59-60页 |
11.2 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