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和铝钐金属玻璃体系的计算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理论计算方法介绍第10-32页
    1.1 基本概念第10-12页
        1.1.1 概述第10页
        1.1.2 绝热近似第10-11页
        1.1.3 电子结构第11页
        1.1.4 势能面第11-12页
    1.2 计算方法第12-18页
        1.2.1 概述第12-13页
        1.2.2 密度泛函理论第13-14页
        1.2.3 经验方法第14-18页
    1.3 晶体结构搜索第18-26页
        1.3.1 概述第18-19页
        1.3.2 遗传算法第19-22页
        1.3.3 自适应遗传算法第22-25页
        1.3.4 原子网络方法第25-26页
    1.4 使用的软件第26-27页
        1.4.1 LAMMPS第26页
        1.4.2 VASP第26-27页
        1.4.3 POTFIT第27页
    参考文献第27-32页
第二章 锂电池相关的背景知识第32-50页
    2.1 引言第32-34页
        2.1.1 储能技术第32页
        2.1.2 各种类型电池简介第32-34页
    2.2 锂离子电池第34-40页
        2.2.1 发展历程第34-35页
        2.2.2 工作原理第35页
        2.2.3 正极材料第35-39页
        2.2.4 负极材料第39-40页
        2.2.5 电解质第40页
    2.3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40-44页
        2.3.1 磷酸盐第41-42页
        2.3.2 硅酸盐第42-43页
        2.3.3 硫酸盐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0页
第三章 基于Fe-P网架的LiFePO_4低能结构搜索第50-69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1.1 材料信息大数据第50页
        3.1.2 LiFePO_4材料现有数据第50-51页
        3.1.3 Fe-Si网架与Fe-P网架第51页
    3.2 计算方法与细节第51-56页
        3.2.1 现有数据库中的Fe-P网架第52-54页
        3.2.2 Fe-P网架的生成第54-55页
        3.2.3 O原子的添加第55页
        3.2.4 Li原子的添加第55-56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6-60页
        3.3.1 结果与MP数据库的对比第56页
        3.3.2 键长分析第56-57页
        3.3.3 低能区势能面第57-59页
        3.3.4 新结构的动力学稳定性第59页
        3.3.5 能量规则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3.5 附录第61-66页
        3.5.1 Fe-P网架的描述第61-63页
        3.5.2 Fe-P网架的产生第63-64页
        3.5.3 添加O原子和Li原子第64页
        3.5.4 后续的结构处理过程第64-65页
        3.5.5 EAM势的参数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第四章 LiFePO_4正极材料晶体中的Fe-P网架分析第69-80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不同种类的Fe-P网架第69-72页
        4.2.1 Fe-P网架的基本构型单元和形状第70-71页
        4.2.2 Fe-P网架的分布第71-72页
    4.3 不同Fe-P网架的电化学性质第72-77页
        4.3.1 充放电过程中不同Li组分下的相对能量第72-73页
        4.3.2 电压分析第73-75页
        4.3.3 体积和Fe-P网架变化第75-76页
        4.3.4 电荷变化第76-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4.5 附录第78-79页
        4.5.1 Fe-P网架种类的判定第78页
        4.5.2 相对形成能的计算第78页
        4.5.3 电压和电荷计算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0页
第五章 Li_xFeSiO_4(x=1)体系相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80-97页
    5.1 引言第80-81页
    5.2 Fe-Si网架第81-82页
    5.3 研究方法第82-86页
        5.3.1 第一类方法:生成脱Li相第83-84页
        5.3.2 第二类方法:生成替换相第84-8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6-90页
        5.4.1 Li-Fe交换相变第86-87页
        5.4.2 陷阱结构相变第87-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5.6 附录第92-94页
        5.6.1 NEB相变势垒结构第92-93页
        5.6.2 Pmnb-cycled相分析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第六章 Al-Sm体系中的Sm原子网架分析第97-108页
    6.1 引言第97-98页
    6.2 研究方法第98-9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9-104页
        6.3.1 Sm-Sm原子径向分布第99-101页
        6.3.2 Sm-Sm配位数的分布第101-103页
        6.3.3 Sm-Sm多面体的角度分布第103-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6.5 附录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第七章 总结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刷油墨与弹道明胶的老化及力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基于加工表面形貌的数控车床误差辨识方法与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