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陶瓷材料概述 | 第10-12页 |
1.1.1 绝缘结构陶瓷 | 第11页 |
1.1.2 电容器陶瓷 | 第11页 |
1.1.3 压电陶瓷 | 第11页 |
1.1.4 半导体陶瓷 | 第11页 |
1.1.5 导电陶瓷 | 第11页 |
1.1.6 超导陶瓷 | 第11-12页 |
1.1.7 磁性陶瓷 | 第12页 |
1.1.8 生物陶瓷 | 第12页 |
1.1.9 超硬陶瓷 | 第12页 |
1.2 陶瓷材料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1 陶瓷材料的性能特点 | 第12-13页 |
1.2.2 现代陶瓷与传统陶瓷的比较 | 第13页 |
1.3 多孔陶瓷材料制备工艺 | 第13-17页 |
1.3.1 添加造孔剂法 | 第13-14页 |
1.3.2 生物模板法 | 第14-15页 |
1.3.3 有机泡沫浸渍法 | 第15-16页 |
1.3.4 注凝成型 | 第16-17页 |
1.3.5 其他 | 第17页 |
1.4 生物遗态陶瓷概述 | 第17-19页 |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2 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2.2.2 实验器材 | 第23-24页 |
2.3 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浸渍模板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1 苎麻纤维模板 | 第24-25页 |
2.3.2 苎麻纤维织物模板 | 第25页 |
2.4 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浸渍液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32页 |
2.4.1 浸渍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4.2 浸渍液的表征 | 第25-30页 |
2.4.3 浸渍因素的确定 | 第30-32页 |
2.5 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性能的测试和表征 | 第32-34页 |
2.5.1 物理性能的测试 | 第32-33页 |
2.5.2 热失重 | 第33页 |
2.5.3 比表面积 | 第33页 |
2.5.4 X射线衍射 | 第33页 |
2.5.5 微观结构(SEM)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6-50页 |
3.1 物理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1.1 浸渍率 | 第36-37页 |
3.1.2 失重率 | 第37-38页 |
3.1.3 体积收缩率 | 第38-39页 |
3.1.4 显气孔率 | 第39页 |
3.1.5 真实密度 | 第39-41页 |
3.2 热失重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3 X射线衍射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3.4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5 微观结构 | 第46-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添加诱导剂的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0-54页 |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第50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50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50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50-52页 |
4.2.1 正硅酸乙酯(TEOS)的添加 | 第51页 |
4.2.2 氧化镁(MgO)的添加 | 第51-52页 |
4.2.3 硅酸钠(Na_2SiO_3﹒9H_2O)的添加 | 第52页 |
4.2.4 四氯化锆(ZrCl_4)的添加 | 第52页 |
4.2.5 钛酸丁酯的添加 | 第52页 |
4.3 添加诱导剂的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 第52-53页 |
4.3.1 物理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 第52页 |
4.3.2 抗弯强度测试 | 第52-53页 |
4.3.3 X射线衍射 | 第53页 |
4.3.4 微观结构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添加诱导剂的多孔氧化铝陶瓷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5.1 物理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5.1.1 浸渍率 | 第54-55页 |
5.1.2 失重率 | 第55-56页 |
5.1.3 体积收缩率 | 第56-57页 |
5.1.4 显气孔率 | 第57-58页 |
5.1.5 真实密度 | 第58-59页 |
5.2 抗弯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9页 |
5.3 X射线衍射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5.4 微观结构分析 | 第60-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论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页 |
基金项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