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2-3页 |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数字骨科学的发展 | 第8-9页 |
| 1.2 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骨科辅助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VR技术在骨科辅助治疗的应用 | 第9-10页 |
| 1.2.2 3D打印技术在骨科辅助治疗的应用 | 第10-11页 |
| 1.2.3 有限元分析在骨科辅助治疗的应用 | 第11-12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2 骨骼的 3D打印模型精度误差研究 | 第14-48页 |
| 2.1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2 三坐标测量仪测羊股骨数据 | 第16-19页 |
| 2.3 羊股骨CT扫描三维重建 | 第19-20页 |
| 2.4 CT扫描层距、MIMICS拟合参数对三维模型精度的影响 | 第20-33页 |
| 2.4.1 CT扫描层距对三维模型精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 2.4.2 MIMICS拟合参数对三维模型精度的影响 | 第21-33页 |
| 2.5 不同 3D打印加工工艺对骨骼 3D打印模型精度的影响 | 第33-42页 |
| 2.5.1 轮廓信息对比 | 第34-41页 |
| 2.5.2 分析对比结果 | 第41-42页 |
| 2.6 不同 3D打印加工工艺对圆柱体模型精度的影响 | 第42-45页 |
| 2.6.1 轮廓信息及误差对比 | 第43-45页 |
| 2.6.2 分析对比结果 | 第45页 |
| 2.7 圆柱体压缩试验 | 第45-47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3 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在足部骨折辅助手术的应用 | 第48-57页 |
| 3.1 骨折部位的三维重建 | 第49-51页 |
| 3.1.1 建立骨折 3D模型 | 第49页 |
| 3.1.2 骨折碎块的分离 | 第49-50页 |
| 3.1.3 三维数字模型的修复 | 第50-51页 |
| 3.2 VR技术在足部骨折辅助手术的应用研究 | 第51-53页 |
| 3.2.1 虚拟现实系统中拼接复位 | 第51-52页 |
| 3.2.2 虚拟现实系统中术前策划 | 第52-53页 |
| 3.3 3D打印技术在足部骨折辅助手术的应用研究 | 第53-56页 |
| 3.3.13D打印Pilon骨折模型 | 第53-55页 |
| 3.3.2 术前策划 | 第55-5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4 人体脊柱-椎间融合钉棒系统生物力学分析 | 第57-70页 |
| 4.1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 | 第57页 |
| 4.2 技术路线 | 第57-59页 |
| 4.3 人体脊柱及椎间融合钉棒系统的建模 | 第59-61页 |
| 4.3.1 椎间融合钉棒系统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4.3.2 人体脊柱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 4.4 人体脊柱-椎间融合钉棒系统有限元前处理 | 第61-66页 |
| 4.4.1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61-63页 |
| 4.4.2 定义材料特性 | 第63-64页 |
| 4.4.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第64-66页 |
| 4.5 站姿状态下人体脊柱-椎间融合钉棒系统的生物力学分析 | 第66-69页 |
| 4.5.1 腰椎-椎间融合钉棒系统整体应力分析 | 第66-67页 |
| 4.5.2 钉棒系统应力分析 | 第67页 |
| 4.5.3 腰椎应力分析 | 第67-68页 |
| 4.5.4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 5.1 结论 | 第70页 |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