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字母注释表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内燃机余热能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1.2.1 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 1.2.2 系统优化 | 第18-20页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内燃机余热能回收ORC系统评价方法建立 | 第22-40页 |
| 2.1 评价方法介绍 | 第22-23页 |
| 2.2 评价指标模型层 | 第23-32页 |
| 2.2.1 安全环保可靠性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 2.2.2 热力学评价指标 | 第25-27页 |
| 2.2.3 技术经济性评价指标 | 第27-32页 |
| 2.2.4 节能减排效益评价指标 | 第32页 |
| 2.3 系统参数优化层 | 第32-34页 |
| 2.3.1 单目标优化 | 第32-33页 |
| 2.3.2 双目标优化 | 第33-34页 |
| 2.4 综合评价决策层 | 第34-36页 |
| 2.5 系统介绍 | 第36-38页 |
| 2.5.1 柴油机顶循环 | 第36页 |
| 2.5.2 底循环-朗肯循环 | 第36-38页 |
| 2.6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单级和二级朗肯循环对比分析 | 第40-54页 |
| 3.1 单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 第40-46页 |
| 3.1.1 蒸发压力的影响 | 第40-43页 |
| 3.1.2 膨胀机入口温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 3.1.3 单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优化结果 | 第45-46页 |
| 3.2 二级朗肯循环系统 | 第46-50页 |
| 3.2.1 高温级蒸发压力的影响 | 第46-48页 |
| 3.2.2 高温级冷凝温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 3.2.3 二级朗肯循环系统优化结果 | 第50页 |
| 3.3 单级和二级系统综合评价 | 第50-52页 |
| 3.4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二级朗肯循环系统优化 | 第54-69页 |
| 4.1 排气余热回收二级朗肯循环DORC-M系统优化 | 第55-62页 |
| 4.1.1 DORC-M系统单目标优化 | 第55-57页 |
| 4.1.2 DORC-M系统双目标优化 | 第57-59页 |
| 4.1.3 DORC-M系统工质对的影响 | 第59-62页 |
| 4.2 排气与缸套水余热回收二级朗肯循环DORC-N系统优化 | 第62-65页 |
| 4.2.1 DORC-N系统双目标优化 | 第62-64页 |
| 4.2.2 DORC-N系统工质对的影响 | 第64-65页 |
| 4.3 二级朗肯循环系统方案的综合评价与优选 | 第65-67页 |
| 4.4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蒸汽-有机二级朗肯循环试验研究 | 第69-85页 |
| 5.1 系统介绍 | 第69-74页 |
| 5.1.1 柴油机顶循环 | 第71-72页 |
| 5.1.2 二级朗肯循环 | 第72-74页 |
| 5.2 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 5.2.1 试验方法 | 第74页 |
| 5.2.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 第74-75页 |
| 5.3 系统性能试验 | 第75-78页 |
| 5.3.1 高温级工质泵的影响 | 第76-77页 |
| 5.3.2 高温级膨胀阀的影响 | 第77-78页 |
| 5.4 变发动机工况试验 | 第78-84页 |
| 5.4.1 发动机排气热源 | 第79页 |
| 5.4.2 高温级循环性能 | 第79-80页 |
| 5.4.3 低温级循环性能 | 第80-84页 |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85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