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食品安全领域内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3页
第一章 食品安全和惩罚性赔偿概述第13-21页
    1.1 食品安全的含义第13-14页
    1.2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概述第14-16页
        1.2.1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界定第14-15页
        1.2.2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历史来源第15-16页
    1.3 惩罚性损害赔偿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特殊功能第16-19页
        1.3.1 惩罚功能第17页
        1.3.2 预防功能第17-18页
        1.3.3 激励功能第18-19页
    1.4 惩罚性损害赔偿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特殊价值体现第19-21页
        1.4.1 正义第19页
        1.4.2 秩序第19-20页
        1.4.3 效率第20-21页
第二章 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律适用现状及评析第21-29页
    2.1 食品安全领域中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第21-25页
        2.1.1 立法发展现状第21-22页
        2.1.2 两次修法后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比较第22-23页
        2.1.3 惩罚性损害赔偿适用条件分析第23-25页
    2.2 食品安全领域中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司法现状第25-29页
        2.2.1 最低赔偿限额1000元的规定得到广泛认可第26页
        2.2.2“知假买假”者就相同或类似案件反复求偿第26-27页
        2.2.3 损失三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实际适用较少第27-29页
第三章 食品安全惩罚性损害赔偿存在的问题第29-37页
    3.1 适用主体问题第29-31页
        3.1.1“消费者”定义不明第29页
        3.1.2“知假买假”者是否为请求权主体第29-30页
        3.1.3 消费者是否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第30-31页
    3.2 主观过错问题第31-32页
    3.3 惩罚性赔偿金问题第32-35页
        3.3.1 单一倍数的规定缺乏弹性第32-33页
        3.3.2 计算基数问题第33页
        3.3.3“价款十倍”和“损失三倍”之选择困境第33-35页
    3.4 适用程序问题第35-37页
        3.4.1 消费者举证难第35-36页
        3.4.2 诉讼程序缺失第36-37页
第四章 重构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议第37-45页
    4.1 扩大适用主体范围第37-39页
        4.1.1 明确“消费者”定义第37页
        4.1.2 区分对待“知假买假”者第37-38页
        4.1.3 消费者不应当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第38-39页
    4.2 将销售者“明知”表述为故意、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第39页
    4.3 重建惩罚性赔偿金计算标准第39-42页
        4.3.1 参考多种因素制定浮动倍率的赔偿金第39-41页
        4.3.2 重拟赔偿金计算标准第41-42页
    4.4 完善诉讼程序第42-45页
        4.4.1 扩大消费公益诉讼主体范围第42页
        4.4.2 将食品安全纳入小额诉讼程序第42-43页
        4.4.3 加快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立法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险驾驶罪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药品经营的行政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