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经验借鉴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及经验借鉴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及经验借鉴 | 第11-13页 |
1.3 PPP项目的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1.3.1 PPP的概念 | 第13-14页 |
1.3.2 PPP项目中的绩效评价 | 第14-15页 |
1.3.3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15页 |
1.4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结构安排及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建设现状分析 | 第18-28页 |
2.1 国内管廊PPP项目整体情况 | 第18-24页 |
2.1.1 各省管廊PPP项目的分布情况 | 第18页 |
2.1.2 典型管廊PPP项目特征分析 | 第18-24页 |
2.2 吉林省管廊PPP项目建设情况 | 第24-26页 |
2.3 管廊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 第26-28页 |
第3章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运作模式与合同体系的构建 | 第28-40页 |
3.1 PPP模式应用于综合管廊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2页 |
3.1.1 综合管廊的经营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3.1.2 综合管廊PPP项目在政策上的可行性 | 第29-31页 |
3.1.3 PPP模式应用于综合管廊项目的优势 | 第31页 |
3.1.4 PPP模式应用于综合管廊项目的可行性结论 | 第31-32页 |
3.2 PPP模式在综合管廊项目中运作模式分析 | 第32-36页 |
3.2.1 PPP项目的一般运作模式 | 第32-34页 |
3.2.2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运作模式 | 第34-36页 |
3.3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合同体系构建 | 第36-40页 |
第4章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操作要点及应对方案 | 第40-56页 |
4.1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法律政策分析 | 第40-43页 |
4.1.1 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权属 | 第40-41页 |
4.1.2 综合管廊与强制入廊政策 | 第41-42页 |
4.1.3 综合管廊与城市规划 | 第42-43页 |
4.1.4 提高PPP规范的立法层级 | 第43页 |
4.2 综合管廊PPP项目合同风险框架构建 | 第43-47页 |
4.2.1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 | 第43-44页 |
4.2.2 综合管廊PPP项目合同风险的识别及分配 | 第44-47页 |
4.3 综合管廊PPP项目中的政府协调管理 | 第47-52页 |
4.3.1 综合管廊PPP项目操作流程管理 | 第47-50页 |
4.3.2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其他管理要点 | 第50-51页 |
4.3.3 综合管廊PPP项目协调管理的建议 | 第51-52页 |
4.4 综合管廊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 第52-56页 |
4.5.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PPP项目评价体系 | 第52-55页 |
4.5.2 奖惩机制 | 第55-56页 |
第5章 实例应用研究——N市综合管廊PPP项目 | 第56-64页 |
5.1 N市管廊PPP项目概况 | 第56页 |
5.2 N市管廊PPP项目运作模式的构建 | 第56-57页 |
5.2.1 N市管廊PPP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第56页 |
5.2.2 项目的运作模式 | 第56-57页 |
5.3 N市管廊项目的操作要点分析 | 第57-63页 |
5.3.1 项目合同风险分配 | 第57-59页 |
5.3.2 项目的管理分工 | 第59-60页 |
5.3.3 项目的绩效评价 | 第60-63页 |
5.4 N市管廊项目的优点与不足 | 第63-64页 |
5.4.1 项目的优点 | 第63页 |
5.4.2 项目的不足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9-70页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