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旅游服饰产品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旅游服饰产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旅游服饰产品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安徽省旅游服饰产品现状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徽派建筑文化与旅游产品 | 第18-28页 |
2.1 徽派建筑文化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徽州地域文化 | 第18-19页 |
2.1.2 徽州建筑文化概述 | 第19-20页 |
2.2 徽州旅游产品分析 | 第20-26页 |
2.2.1 旅游产品综述 | 第20-21页 |
2.2.2 徽州旅游产品概述 | 第21-23页 |
2.2.3 以徽派建筑为灵感的旅游产品分析 | 第23-24页 |
2.2.4 安徽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2.2.5 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解决思路 | 第26页 |
2.3 小结 | 第26-28页 |
3 徽派建筑元素的提取及其在服饰产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28-5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徽派建筑元素概述 | 第28-32页 |
3.2.1 徽州牌坊 | 第28-29页 |
3.2.2 徽州古桥 | 第29页 |
3.2.3 徽派三雕 | 第29-31页 |
3.2.4 马头墙 | 第31-32页 |
3.3 徽派建筑元素在旅游服装产品造型中的应用设计 | 第32-37页 |
3.3.1 牌坊的图形演变 | 第32-34页 |
3.3.2 牌坊在旅游服装产品造型中的应用设计 | 第34-35页 |
3.3.3 徽州古桥的图形演变 | 第35-36页 |
3.3.4 徽州古桥在旅游服装产品造型中的应用设计 | 第36-37页 |
3.4 徽派建筑元素在旅游服装产品图案中的应用设计 | 第37-44页 |
3.4.1 石雕中龙纹元素的图形演变 | 第37-38页 |
3.4.2 龙纹在旅游服装产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38-39页 |
3.4.3 木雕中鹿的形象的图形演变 | 第39-40页 |
3.4.4 鹿纹在旅游服装产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40页 |
3.4.5 木雕中荷花形象的图形演变 | 第40-42页 |
3.4.6 荷花在旅游服装产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42页 |
3.4.7 木雕中竹的形象的图形演变 | 第42-44页 |
3.4.8 竹纹在旅游服装产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44页 |
3.5 徽派建筑元素在旅游饰品中的应用 | 第44-48页 |
3.5.1 马头墙的图形演变 | 第44-46页 |
3.5.2 马头墙在旅游饰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46页 |
3.5.3 徽州窗雕中三角纹路的图形演变 | 第46-47页 |
3.5.4 三角纹路在旅游饰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47-48页 |
3.6 徽州人文意趣的提取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设计 | 第48-50页 |
3.6.1 徽州人文的提取与演变 | 第48-50页 |
3.6.2 徽州人文元素在服装产品中的应用设计 | 第50页 |
3.7 小结 | 第50-52页 |
4 徽州旅游服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 第52-70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旅游服饰产品开发设计原则 | 第52-53页 |
4.2.1 旅游服饰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52页 |
4.2.2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 第52-53页 |
4.3 徽州旅游服饰产品开发策略 | 第53-56页 |
4.3.1 旅游服饰产品的主题 | 第54页 |
4.3.2 旅游服饰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 第54-55页 |
4.3.3 旅游服饰产品的定位 | 第55-56页 |
4.4 徽州旅游服饰产品的营销方法 | 第56页 |
4.5 徽州旅游服饰产品的设计方法 | 第56-58页 |
4.5.1 提倡区别地域的原创性设计 | 第56-57页 |
4.5.2 服饰产品造型设计 | 第57页 |
4.5.3 工艺的创新设计 | 第57-58页 |
4.5.4 色彩的创新应用 | 第58页 |
4.6 以徽派建筑为灵感的旅游服饰产品设计实践 | 第58-68页 |
4.6.1 灵感来源 | 第58-59页 |
4.6.2 色彩来源 | 第59-60页 |
4.6.3 套装一的设计实践 | 第60-63页 |
4.6.4 套装二的设计实践 | 第63-66页 |
4.6.5 鞋的设计实践 | 第66-67页 |
4.6.6 耳坠的设计实践 | 第67-68页 |
4.7 公众评价与看法 | 第68-69页 |
4.8 小结 | 第69-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0页 |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0-71页 |
5.3 后继研究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1 | 第76-80页 |
附录 2 | 第80-8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