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氮氧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 第9-11页 |
1.3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 第11-13页 |
1.3.1 燃烧前处理技术 | 第11页 |
1.3.2 燃烧过程控制技术 | 第11页 |
1.3.3 燃烧后处理技术 | 第11-13页 |
1.4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 | 第13-14页 |
1.4.1 SCR基本反应原理 | 第13页 |
1.4.2 SCR布控方式 | 第13-14页 |
1.5 SCR技术催化剂体系 | 第14-17页 |
1.5.1 分子筛催化剂 | 第14-15页 |
1.5.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5-16页 |
1.5.3 碳基载体催化剂 | 第16-17页 |
1.6 SO_2和H_2O对NH_3-SCR反应过程的影响 | 第17-19页 |
1.6.1 H_2O对SCR过程的影响 | 第18页 |
1.6.2 SO_2对SCR过程的影响 | 第18-19页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0-25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 催化剂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2.2.1 催化活性评价 | 第21-22页 |
2.2.2 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2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2-25页 |
2.3.1 N_2吸附-脱附测试 | 第22页 |
2.3.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22-23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3页 |
2.3.4 热重分析(TGA) | 第23页 |
2.3.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反应(H_2-TPR) | 第23页 |
2.3.6 程序升温脱附(TPD) | 第23页 |
2.3.7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 第23-25页 |
3 SO_2对Fe/CNTs催化剂NH_3-SCR催化性能影响研究 | 第25-47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催化剂制备 | 第25-26页 |
3.3 fresh-Fe/CNTs在含有SO_2反应气氛下的催化表现 | 第26-29页 |
3.3.1 SCR催化活性与N_2选择性 | 第26-28页 |
3.3.2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8-29页 |
3.4 催化剂表面性质研究 | 第29-34页 |
3.4.1 热重分析(TGA) | 第29-30页 |
3.4.2 XPS分析 | 第30-33页 |
3.4.3 NH_3-TPD分析 | 第33页 |
3.4.4 NO_x-TPD分析 | 第33-34页 |
3.5 催化剂表面SCR反应路径研究 | 第34-46页 |
3.5.1 fresh-Fe/CNTs表面SCR催化反应路径研究 | 第35-40页 |
3.5.2 SO_2-Fe/CNTs表面SCR催化反应路径研究 | 第40-45页 |
3.5.3 讨论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钼(Mo)改性Fe/CNTs催化剂的NH_3-SCR性能研究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催化剂制备 | 第47-48页 |
4.3 催化剂SCR活性评价 | 第48-50页 |
4.4 催化剂表面性质研究 | 第50-57页 |
4.4.1 XRD分析 | 第50-51页 |
4.4.2 XPS分析 | 第51-54页 |
4.4.3 H_2-TPR分析 | 第54-55页 |
4.4.4 NH_3-TPD分析 | 第55-56页 |
4.4.5 NO_x-TPD分析 | 第56-57页 |
4.5 SCR反应条件研究 | 第57-62页 |
4.5.1 氧气浓度对Fe-Mo(0.2)/CNTs催化剂SCR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2 空速对Fe-Mo(0.2)/CNTs催化剂SCR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3 Fe-Mo(0.2)/CNTs催化剂抗硫抗水性能研究 | 第59-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