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五、田野点介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云南佛教院校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13-30页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3-16页 |
二、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发展现状 | 第17-24页 |
一、云南佛学院本部 | 第17-23页 |
二、云南佛学院分院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发展动力分析 | 第24-30页 |
一、政府推动 | 第24-25页 |
二、政策支持 | 第25-26页 |
三、资金投入 | 第26-27页 |
四、佛教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内在需求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云南佛教院校教育的特点分析 | 第30-46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寺院教育模式比较 | 第30-34页 |
一、汉传佛教——以师带徒的寺院传统教育为主 | 第30页 |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肩负社会教育的功能 | 第30-32页 |
三、藏传佛教——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位制度和学经体系 | 第32-33页 |
四、云南佛学院与传统寺院教育比较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沿海发达地区的佛教院校教育模式比较 | 第34-38页 |
一、上海佛学院 | 第34-35页 |
二、杭州佛学院 | 第35页 |
三、普陀山佛学院 | 第35-36页 |
四、福建尼众佛学院 | 第36-37页 |
五、闽南佛学院 | 第37-38页 |
六、云南佛学院与5 所佛学院比较 | 第38页 |
第三节 云南佛学院场景下的民族文化交融 | 第38-43页 |
一、云南佛教各派系宗支在历史上的分流以及在近代的融合 | 第39-40页 |
二、云南佛教的民族化特征 | 第40-41页 |
三、云南佛学院场景下的民族文化交融 | 第41-43页 |
第四节 云南佛学院的特点 | 第43-46页 |
一、三大派系共同办学 | 第43-44页 |
二、云南的特殊地缘——面向东南亚,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 | 第44-45页 |
三、政府对云南佛学院的支持 | 第45页 |
四、与国民教育合作办学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云南佛教院校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46-56页 |
第一节 云南佛教院校教育的反思 | 第46-53页 |
一、云南佛学院的效果分析 | 第46-48页 |
二、云南佛学院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一、认清云南佛学院的办学优势 | 第53-54页 |
二、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云南佛学院到底应该怎么办、如何办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