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引言 | 第11-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蓝藻水华频发,全球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 第11-12页 | 
| ·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2-13页 | 
| ·水华治理的主要思路 | 第13-14页 | 
| ·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特点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化感物质进入水体的方式 | 第16页 | 
| ·化感作用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机理 | 第16-17页 | 
| ·水生植物释放化感物质的影响因子 | 第17-19页 | 
| ·水生植物化感抑藻效应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检测受试藻类生长量的方法 | 第19-20页 | 
| ·浮游藻类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20-24页 | 
| ·藻类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途径 | 第20-23页 | 
| ·藻类对水生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藻毒素的未来研究方向 | 第23-24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实验材料处理 | 第26-30页 | 
| ·藻种的培养 | 第26-27页 | 
| ·狐尾藻营养光照处理 | 第27-28页 | 
| ·狐尾藻种植密度处理 | 第28-29页 | 
| ·狐尾藻不同部位器官研磨浸提处理 | 第29页 | 
| ·铜绿微囊藻藻密度处理 | 第29页 | 
| ·铜绿微囊藻生物质处理 | 第29-30页 | 
| ·实验观测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 第30页 | 
| ·总黄酮的提取 | 第30-31页 | 
| ·植株N 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 ·狐尾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32页 | 
| ·初始添加法的培养与观测 | 第32页 | 
| ·连续添加法的培养与观测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62页 | 
| ·不同营养水平下光照和遮荫对粉绿狐尾藻生物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 第33-49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植株叶绿素荧光变化 | 第33-42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33-37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 | 第37-40页 | 
| ·叶绿素荧光快速曲线 | 第40-42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两种狐尾藻的生物量变化 | 第42-44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粉绿狐尾藻的生物量变化 | 第42-43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穗状狐尾藻的生物量变化 | 第43-44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两种狐尾藻的总黄酮含量变化 | 第44-45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两种狐尾藻的全N 含量变化 | 第45-46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两种狐尾藻总黄酮含量与全 N 含量关系 | 第46-4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 ·两种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 第49-57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两种狐尾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 | 第49-52页 | 
| ·不同种植密度提取种植水,不同初始接种藻密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 | 第52-54页 | 
| ·两种狐尾藻不同部位研磨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 ·铜绿微囊藻对两种狐尾藻的化感作用 | 第57-62页 | 
| ·不同藻密度对两种狐尾藻的生物量积累影响 | 第57-59页 | 
| ·不同藻类生物质对两种狐尾藻的生物量积累影响 | 第59-6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1-62页 | 
| 4 讨论 | 第62-66页 | 
| ·不同营养水平光照强度下狐尾藻生物量和有效成份积累规律 | 第62-63页 | 
| ·两种狐尾藻化感抑藻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初步应用方案 | 第63-64页 | 
| ·铜绿微囊藻对两种狐尾藻的化感作用影响因子 | 第64-65页 | 
|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 5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