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节 前言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及立论依据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近地面层空气中VOCs 的种类、来源及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海洋源VOCs 的种类、排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富营养化水体释放VOCs 的种类、排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水-气界面VOCs 研究技术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第2节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20-21页 | 
| ·采样地点及气体样品的采集 | 第20-21页 | 
| ·滇池水样采集 | 第21页 | 
| ·相关影响因素的测定 | 第21页 | 
| ·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分析方法(GC/MS 条件) | 第21-23页 |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排放通量计算方法 | 第23页 | 
| ·叶绿素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 ·微囊属的藻细胞的计数方法 | 第23页 | 
| 第3节 结果与分析 | 第23-72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有机物总体变化特征 | 第23-28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烷烃总体变化特征 | 第24-25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烯烃总体变化特征 | 第25-26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芳香烃总体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含硫有机化合物总体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含氧有机化合物总体变化特征 | 第28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 | 第28-46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挥发性烷烃变化特征 | 第28-32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挥发性烯烃变化特征 | 第32-35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挥发性芳香烃变化特征 | 第35-41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挥发性含硫有机物变化特征 | 第41-44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挥发性含氧有机物变化特征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总体变化特征 | 第47-52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烷烃排放通量总体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烯烃排放通量总体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芳香烃排放通量总体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排放通量总体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 ·滇池水气界面挥发性有机氧化物排放通量总体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变化特征 | 第52-69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烷烃排放通量变化特征 | 第52-55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烯烃排放通量变化特征 | 第55-58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芳香烃排放通量变化特征 | 第58-64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有机硫化物排放通量变化特征 | 第64-66页 | 
| ·滇池水气界面典型含氧有机化合物排放通量变化特征 | 第66-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滇池水体生物量、水温、气温等因素变化特征 | 第70-72页 | 
| ·滇池水体中叶绿a 素年变化特征 | 第70-71页 | 
| ·滇池水体中微囊属藻的年变化牲 | 第71-72页 | 
| ·水温及其相关因素的年变化特征 | 第72页 | 
| 第4节 讨论 | 第72-78页 | 
| ·滇池北岸VOCs 环境浓度、排放通量与环境影响因素相互关系 | 第72-73页 | 
| ·滇池北岸VOCs 环境浓度与排放通量相互关系 | 第73-76页 | 
| ·排放通量对环境浓度度的贡献率 | 第73-75页 | 
| ·排放通量对于日峰值的贡献率 | 第75-76页 | 
| ·滇池北岸VOCs 环境效应 | 第76-78页 | 
| 第5节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