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视域中的有效辩护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3. 访谈研究法 | 第13-14页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下的辩护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一) 国外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 虚伪排除理论 | 第14页 |
2. 人权保障理论 | 第14-15页 |
3. 违法控制理论 | 第15页 |
(二) 我国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1. 国家本位主义的传统 | 第16-17页 |
2. 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选择 | 第17页 |
3. 我国法治水平的客观现状 | 第17-20页 |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刑事辩护功能分析 | 第20-24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刑事辩护功能之特点 | 第20-21页 |
1. 辩护主体的特定性 | 第20页 |
2. 辩护意见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 第20页 |
3. 辩护任务的复杂性 | 第20-21页 |
4. 辩护性质的充分性和服务性 | 第21页 |
5. 辩护意见具有较低的采信率 | 第21页 |
(二) 实现程序正义的功能 | 第21-23页 |
1. 辩护内容实现程序正义 | 第21页 |
2. 辩护目的实现程序正义 | 第21-22页 |
3. 辩护形态实现程序正义 | 第22页 |
4. 适用效果实现程序正义 | 第22-23页 |
(三) 实现实体正义的功能 | 第23-24页 |
1. 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 第23页 |
2. 对犯罪分子正确定罪量刑 | 第23-24页 |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下辩护的实践难题和司法困境 | 第24-33页 |
(一) 执法人员理念有待提升 | 第24-26页 |
1. 片面强调追诉犯罪的思想 | 第24页 |
2. 片面强调实体真实的思想 | 第24-25页 |
3. 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 | 第25页 |
4. 过度依赖口供的片面证据观 | 第25-26页 |
(二) 排除范围和标准模糊 | 第26-27页 |
1. 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辩护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2.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辩护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三) 排除程序的启动难度较大 | 第27页 |
1. 被告人及辩护人的举证能力受限 | 第27页 |
2. 法官依职权启动程序性制裁机制困难 | 第27页 |
(四) 律师有效辩护的能力受到挑战 | 第27-30页 |
1. 程序性辩护意识和观念不足 | 第28页 |
2. 缺乏必要的辩护能力和辩护技巧 | 第28-29页 |
3. 辩护律师权利得不到保障 | 第29-30页 |
(五) 有关的规则和制度不健全 | 第30-33页 |
1. 缺乏必要的听证制度 | 第31页 |
2. 录音录像制度不完善 | 第31页 |
3. 非法证据排除动议提出制度不健全 | 第31-32页 |
4. 侦查人员出庭制度不完善 | 第32-33页 |
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下有效辩护的完善对策 | 第33-39页 |
(一)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理念教育 | 第33页 |
1. 正确认识非法证据排除的刑事辩护价值 | 第33页 |
2. 树立程序正义的刑事诉讼理念 | 第33页 |
(二) 进一步明确排除范围和标准 | 第33-34页 |
1. 非法言词证据方面 | 第33-34页 |
2. 非法实物证据方面 | 第34页 |
(三) 消除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障碍 | 第34-35页 |
1. 赋予辩护律师提出排除非法证据动议的权利 | 第34-35页 |
2. 发挥职权主义排除功能,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 第35页 |
(四) 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 | 第35-37页 |
1. 完善辩护制度,保障辩护律师权利 | 第35-36页 |
2. 增强程序性辩护意识和观念 | 第36页 |
3. 提高律师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 | 第36-37页 |
(五) 完善有关的规则和制度 | 第37-39页 |
1. 建立非法证据排除听证制度 | 第37页 |
2. 完善录音录像制度 | 第37页 |
3. 完善侦查人员出庭制度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