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16页 |
1.1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发展脉络 | 第12页 |
1.2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 | 第12-16页 |
1.2.1 争议问题之一——审查主体 | 第13页 |
1.2.2 争议问题之二——审查模式 | 第13-14页 |
1.2.3 争议问题之三——社会危险性的证明 | 第14-15页 |
1.2.4 争议问题之四——审查效力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审查主体之争 | 第16-23页 |
2.1 各审查主体的利弊分析 | 第16-18页 |
2.1.1 侦查监督部门 | 第16页 |
2.1.2 公诉部门 | 第16-17页 |
2.1.3 分段审查 | 第17-18页 |
2.1.4 归口监所检察部门审查 | 第18页 |
2.2 应当以监所检察部门作为审查主体 | 第18-20页 |
2.2.1 优势分析 | 第18-19页 |
2.2.2 劣势分析 | 第19页 |
2.2.3 应当坚持监所检察部门的审查主体地位 | 第19-20页 |
2.3 审查主体的未来走向 | 第20-23页 |
2.3.1 理想审查主体的标准 | 第20-21页 |
2.3.2 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审查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审查模式之取舍 | 第23-32页 |
3.1 两种审查模式之争 | 第23-24页 |
3.1.1 行政审批模式 | 第23页 |
3.1.2 司法审查模式 | 第23-24页 |
3.2 当前审查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24-25页 |
3.3 当前审查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 第25-27页 |
3.3.1 检察机关行使羁押必要性审查权的法理基础 | 第25-26页 |
3.3.2 行政审批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 第26-27页 |
3.4 审查模式的未来展望 | 第27-32页 |
3.4.1 恪守检察官客观义务 | 第27-28页 |
3.4.2 完善听取意见机制 | 第28-30页 |
3.4.3 完善公开审查模式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社会危险性的证明问题 | 第32-42页 |
4.1 社会危险性的界定 | 第32-33页 |
4.2 社会危险性的证明责任 | 第33-36页 |
4.2.1 关于证明责任的争议观点 | 第33-34页 |
4.2.2 本文的观点 | 第34-35页 |
4.2.3 证明责任的例外 | 第35-36页 |
4.3 社会危险性的证明标准 | 第36-38页 |
4.3.1 关于证明标准的争议观点 | 第36-37页 |
4.3.2 本文的观点 | 第37-38页 |
4.4 社会危险性的证明路径 | 第38-42页 |
4.4.1 证明模式之争 | 第39-40页 |
4.4.2 证明方法之争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审查效力之辩 | 第42-49页 |
5.1 审查效力的性质之辩 | 第42-43页 |
5.2 审查效力的刚性效力之辩 | 第43-44页 |
5.2.1 审查效力刚性之法理基础 | 第43页 |
5.2.2 审查效力刚性之体现 | 第43-44页 |
5.3 提高刚性效力之路径选择 | 第44-47页 |
5.3.1 对两种错误观点的辩正 | 第44-45页 |
5.3.2 构建完善的羁押必要性说理机制 | 第45页 |
5.3.3 检察监督权的充分发挥 | 第45-47页 |
5.4 对审查效力的重构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