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对象 | 第18-2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研究的对象 | 第19-20页 |
1.2 概念释义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1.2.1 概念释义 | 第20-22页 |
1.2.2 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创新点 | 第24-2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24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4.1 社会价值 | 第25-26页 |
1.4.2 经济价值 | 第26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7页 |
1.6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发展概况 | 第29-42页 |
2.1 国内外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2.1.1 国外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发展史 | 第29页 |
2.1.2 国内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发展史 | 第29-30页 |
2.2 国内 “万达广场”的发展概况 | 第30-36页 |
2.2.1 “万达广场”产业发展概述 | 第30-31页 |
2.2.2 “万达广场”建筑发展历程 | 第31-34页 |
2.2.3 “万达广场”公共空间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2.3 广州 “万达广场”发展概况 | 第36-39页 |
2.3.1 广州市自然地理 | 第36页 |
2.3.2 广州市行政区域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2.3.3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的选址 | 第37-39页 |
2.4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研究界面 | 第39-41页 |
2.4.1 公共空间研究的界面 | 第39页 |
2.4.2 公共空间界面的分类 | 第39-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案例 | 第42-59页 |
3.1 广州白云万达广场 | 第42-47页 |
3.1.1 简介 | 第42-44页 |
3.1.2 设计思路 | 第44页 |
3.1.3 整体空间布局 | 第44页 |
3.1.4 交通组织 | 第44页 |
3.1.5 建筑特色 | 第44-45页 |
3.1.6 公共空间 | 第45-47页 |
3.2 广州番禺万达广场 | 第47-50页 |
3.2.1 简介 | 第47-48页 |
3.2.2 设计思路 | 第48页 |
3.2.3 整体空间布局 | 第48-49页 |
3.2.4 交通组织 | 第49页 |
3.2.5 建筑特色 | 第49页 |
3.2.6 公共空间 | 第49-50页 |
3.3 广州增城万达广场 | 第50-53页 |
3.3.1 简介 | 第50页 |
3.3.2 设计思路 | 第50-51页 |
3.3.3 整体空间布局 | 第51页 |
3.3.4 交通组织 | 第51页 |
3.3.5 建筑特色 | 第51-52页 |
3.3.6 公共空间 | 第52-53页 |
3.4 广州萝岗万达广场 | 第53-55页 |
3.4.1 简介 | 第53页 |
3.4.2 设计思路 | 第53页 |
3.4.3 整体空间布局 | 第53-54页 |
3.4.4 交通组织 | 第54页 |
3.4.5 建筑特色 | 第54-55页 |
3.4.6 公共空间 | 第55页 |
3.5 广州南沙万达广场 | 第55-58页 |
3.5.1 简介 | 第55-56页 |
3.5.2 设计思路 | 第56页 |
3.5.3 整体空间布局 | 第56-57页 |
3.5.4 交通组织 | 第57页 |
3.5.5 建筑特色 | 第57-58页 |
3.5.6 公共空间 | 第58页 |
3.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综合分析 | 第59-76页 |
4.1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建筑业态的构成 | 第59-61页 |
4.1.1 商业楼 | 第59-60页 |
4.1.2 酒店 | 第60-61页 |
4.1.3 写字楼 | 第61页 |
4.1.4 SOHO公寓 | 第61页 |
4.1.5 住宅 | 第61页 |
4.2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组成及分类 | 第61-64页 |
4.2.1 公共空间的组成 | 第61-62页 |
4.2.2 公共空间类型的分类 | 第62-64页 |
4.3 广州 “万达广场”街区式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布局 | 第64-65页 |
4.4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主要职能 | 第65-66页 |
4.4.1 商业的职能 | 第65页 |
4.4.2 交通的职能 | 第65页 |
4.4.3 景观的职能 | 第65-66页 |
4.4.4 社会文化职能 | 第66页 |
4.4.5 空间整合的职能 | 第66页 |
4.5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交通组织 | 第66-70页 |
4.5.1 步行交通组织 | 第67-68页 |
4.5.2 车行交通组织 | 第68页 |
4.5.3 室内公共空间交通组织 | 第68-70页 |
4.6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室外公共空间的景观构成 | 第70-72页 |
4.6.1 入口广场 | 第70页 |
4.6.2 主力店商业街和外围沿街 | 第70-71页 |
4.6.3 商业步行街(金街)及商业步行街(金街)节点广场 | 第71页 |
4.6.4 城市广场 | 第71页 |
4.6.5 办公、公寓景观 | 第71页 |
4.6.6 酒店景观 | 第71-72页 |
4.7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元素 | 第72-75页 |
4.7.1 铺装 | 第72页 |
4.7.2 植物 | 第72-73页 |
4.7.3 公共艺术 | 第73-74页 |
4.7.4 灯具 | 第74页 |
4.7.5 公共设施 | 第74-75页 |
4.7.6 其它 | 第75页 |
4.8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发展特征 | 第76-109页 |
5.1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定位 | 第76-77页 |
5.1.1 建筑规划定位 | 第76页 |
5.1.2 客户群定位 | 第76页 |
5.1.3 区域开发定位 | 第76-77页 |
5.1.4 商业中心业态规划定位 | 第77页 |
5.2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发展的驱动机制 | 第77-78页 |
5.3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空间形态特征 | 第78页 |
5.4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发展 | 第78-100页 |
5.4.1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建筑发展过程 | 第79-84页 |
5.4.2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室外公共空间发展过程 | 第84-98页 |
5.4.3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室内公共空间的发展与改变 | 第98-100页 |
5.5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发展与改变综述 | 第100-101页 |
5.6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特征的发展趋势 | 第101-107页 |
5.6.1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特征 | 第101-104页 |
5.6.2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特征的发展趋势 | 第104-107页 |
5.7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质 | 第109-123页 |
6.1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质的发展 | 第109页 |
6.2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质的分类 | 第109-110页 |
6.3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主题设计 | 第110-119页 |
6.3.1 “国际大都市”型 | 第111-113页 |
6.3.2 局部 “本土文化”型 | 第113-116页 |
6.3.3 局部 “欧陆风情”型 | 第116-119页 |
6.4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区域文化的综述 | 第119-120页 |
6.5 广州 “万达广场”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塑 | 第120-122页 |
6.5.1 “体验式”公共空间设计 | 第121-122页 |
6.5.2 创意文化公共空间的崛起 | 第122页 |
6.6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3-132页 |
7.1 广州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123-127页 |
7.1.1 规划对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7.1.2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124-125页 |
7.1.3 “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125-127页 |
7.2 城市综合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 第127-129页 |
7.2.1 差异化的发展方向 | 第127页 |
7.2.2 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 第127-128页 |
7.2.3 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 第128-129页 |
7.3 结语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7.3.1 结语 | 第129-130页 |
7.3.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