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 2.1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方法综述 | 第14-19页 |
| 2.1.1 财务指标法 | 第14页 |
| 2.1.2 前沿分析法 | 第14-19页 |
| 2.2 研究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 2.2.1 国外商业银行研究理论综述 | 第19-22页 |
| 2.2.2 国内商业银行研究理论综述 | 第22-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26-43页 |
| 3.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第26页 |
| 3.2 实证方法及模型选择 | 第26-30页 |
| 3.3 数据选择及处理 | 第30-34页 |
| 3.4 实证研究 | 第34-35页 |
| 3.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 3.5.1 总体分析 | 第35-36页 |
| 3.5.2 分类分析 | 第36-4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43-51页 |
| 4.1 变量选取 | 第43-46页 |
| 4.2 实证研究 | 第46-48页 |
| 4.2.1 模型设定 | 第46页 |
| 4.2.2 模型检验 | 第46-47页 |
| 4.2.3 模型结果 | 第47-48页 |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 5.1 结论 | 第51页 |
| 5.2 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 5.2.1 增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 第51-52页 |
| 5.2.2 提高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水平 | 第52-53页 |
| 5.2.3 加大对不良贷款规模的控制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 附录 | 第63-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