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货币政策贷款传导渠道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 第14页 |
2.1.2 货币政策贷款传导渠道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2.2 流动性相关理论发展 | 第16-19页 |
2.2.1 国外流动性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2.2 国内流动性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3 商业银行流动性对货币政策贷款传导渠道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1 理论分析 | 第19-20页 |
2.3.2 实证分析 | 第20页 |
2.4 研究评述 | 第20-22页 |
3 我国流动性发展现状及理论分析 | 第22-27页 |
3.1 我国流动性发展历程 | 第22页 |
3.2 我国流动性风险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3.2.1 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环境变化 | 第22-24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行框架解读 | 第24-25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3.3.1 统一监管标准下各家银行监管缺乏灵活性 | 第26页 |
3.3.2 缺乏对现金流的关注 | 第26页 |
3.3.3 流动性监管指标多为时点指标,造成突击达标现象较为严重 | 第26页 |
3.3.4 监管指标中计算要求、业务种类与我国情况不相适应 | 第26页 |
3.3.5 流动性监管指标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 第26-27页 |
4 商业银行流动性对贷款传导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7-39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4.2 数据与变量的选取 | 第28-32页 |
4.2.1 样本选取 | 第28页 |
4.2.2 相关变量 | 第28-32页 |
4.3 模型设定及描述性统计 | 第32-34页 |
4.3.1 模型的设定 | 第32页 |
4.3.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2-34页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37-39页 |
5 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39-4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5.2 政策性建议 | 第4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