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20-21页 |
1.4.1 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及商业银行稳定性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1.1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1-22页 |
2.1.2 影子银行存在及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2.1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2 关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2.3.1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27页 |
2.3.2 资产价格波动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29-42页 |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及发展状况 | 第29-39页 |
3.1.1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 | 第29-32页 |
3.1.2 影子银行的构成 | 第32-37页 |
3.1.3 影子银行特点 | 第37-39页 |
3.2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1 经营方面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功能方面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稳定性方面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61页 |
4.1 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度 | 第42-45页 |
4.1.1 方法选择 | 第42页 |
4.1.2 计算过程及结论 | 第42-45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测算 | 第45-50页 |
4.2.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5页 |
4.2.2 计算过程及结论 | 第45-50页 |
4.3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0-57页 |
4.3.1 建立VAR模型 | 第50-56页 |
4.3.2 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 第56-57页 |
4.3.3 实证结论总结 | 第57页 |
4.4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1页 |
4.4.1 变量选择及说明 | 第57-58页 |
4.4.2 影子银行对通货膨胀率、不良贷款率、居民储蓄增长率的影响 | 第58-61页 |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背景下提高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对策 | 第61-65页 |
5.1 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 第61-62页 |
5.1.1 利用数据价值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 | 第61页 |
5.1.2 建立机构合作门槛和防火墙制度,完善银行内部业务隔离制度 | 第61-62页 |
5.2 加强政府监督及引导 | 第62-63页 |
5.2.1 加强牌照监管,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62页 |
5.2.2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第62-63页 |
5.2.3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施分层分类监管 | 第63页 |
5.3 完善影子银行运行机制 | 第63-65页 |
5.3.1 提高影子银行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水平,控制风险总量 | 第63-64页 |
5.3.2 明确市场定位,建立特色化商业模式 | 第64页 |
5.3.3 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