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超分子化学 | 第12-13页 |
1.1.1 分子识别与自组装 | 第12-13页 |
1.1.2 超分子自组装材料 | 第13页 |
1.2 基于氢键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 第13-17页 |
1.3 基于Π-Π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 第17-20页 |
1.4 基于Π-Π堆叠与氢键协同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 第20-24页 |
1.5 树枝状聚合物 | 第24-28页 |
1.5.1 树枝状聚合物的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1.5.2 树枝状聚合物的基本合成方法 | 第25-26页 |
1.5.3 三嗪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 第26-28页 |
1.5.4 树枝状聚合物与超分子组装 | 第28页 |
1.6 超分子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7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9-30页 |
第2章 以苝酰亚胺为核的蜜胺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51页 |
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1.1 试剂的纯化 | 第30-31页 |
2.2 树枝状聚合物S1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9页 |
2.2.1 合成路线 | 第31页 |
2.2.2 树枝状聚合物S1的合成 | 第31-33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3 树枝状聚合物S2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45页 |
2.3.1 合成路线2.3.2树枝状聚合物S2的合成 | 第39-41页 |
2.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2.4 树枝状聚合物S3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50页 |
2.4.1 合成路线 | 第45页 |
2.4.2 树枝状聚合物S3的合成 | 第45-46页 |
2.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2.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树枝状聚合物S1的自组装及其聚集体结构与性能 | 第51-64页 |
3.1 化学试剂和化学仪器 | 第51页 |
3.2 ~1HNMR对S1自组装过程的研究 | 第51-52页 |
3.3 苝酰亚胺的H聚集体与J聚集体 | 第52-53页 |
3.4 树枝状聚合物S1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3-56页 |
3.5 树枝状聚合物S1的荧光光谱 | 第56-58页 |
3.6 S1树枝状聚合物S1的自组装聚集体结构 | 第58-63页 |
3.6.1 浓度对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58-59页 |
3.6.2 溶剂对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59-61页 |
3.6.3 时间对自组装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 第61-63页 |
3.7 树枝状聚合物S1的热性能 | 第63页 |
3.8 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树枝状聚合物S2的自组装及其聚集体结构与性能 | 第64-74页 |
4.1 化学试剂和化学仪器 | 第64页 |
4.2 ~1HNMR对S2自组装过程的研究 | 第64-65页 |
4.3 树枝状聚合物S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5-68页 |
4.4 树枝状聚合物S2的荧光光谱 | 第68-69页 |
4.5 树枝状聚合物S2的自组装聚集体结构 | 第69-72页 |
4.5.1 浓度对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69-71页 |
4.5.2 溶剂对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71-72页 |
4.5.3 时间对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72页 |
4.6 树枝状聚合物S2的热性能 | 第72-73页 |
4.7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树枝状聚合物S3的自组装及其聚集体结构与性能 | 第74-84页 |
5.1 化学试剂和化学仪器 | 第74页 |
5.2 ~1HNMR对S3自组装过程的研究 | 第74-75页 |
5.3 树枝状聚合物S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75-77页 |
5.4 树枝状聚合物S3的荧光光谱 | 第77-78页 |
5.5 树枝状聚合物S3的自组装聚集体微结构 | 第78-82页 |
5.5.1 浓度对自组装聚集体微结构的影响 | 第78-80页 |
5.5.2 溶剂对自组装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 第80-81页 |
5.5.3 时间对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81-82页 |
5.6 树枝状聚合物S3的热性能 | 第82页 |
5.7 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