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网络安全态势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相关概念 | 第17-24页 |
2.1 网络安全态势研究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2.2 网络安全态势相关概念及关系 | 第18-23页 |
2.2.1 网络安全态势值 | 第18-19页 |
2.2.2 安全态势评估概念 | 第19-21页 |
2.2.3 威胁评估概念 | 第21-22页 |
2.2.4 网络安全态势值与态势评估、威胁评估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网络安全态势值计算 | 第24-54页 |
3.1 权值计算相关理论方法 | 第25-48页 |
3.1.1 AHP 层次分析法 | 第25-30页 |
3.1.2 模糊数学 | 第30-33页 |
3.1.3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 第33-36页 |
3.1.4 德尔菲专家法 | 第36-38页 |
3.1.5 权值衡量方法综合运用的优势 | 第38页 |
3.1.6 结合德尔菲法的模糊 AHP 权值计算模型及举例 | 第38-46页 |
3.1.7 权值计算具体模型设计 | 第46-48页 |
3.2 网络安全态势值的计算方法 | 第48-53页 |
3.2.1 网络安全态势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3.2.2 安全态势值的计算过程 | 第49-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安全态势的威胁评估 | 第54-62页 |
4.1 态势测量值 | 第54-55页 |
4.2 统计分析算法 | 第55-57页 |
4.3 各类测量值 Q 值的计算方法 | 第57-60页 |
4.4 分析和评估关键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直觉模糊决策的态势评估方法 | 第62-94页 |
5.1 直觉模糊集 | 第62-64页 |
5.2 直觉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64-65页 |
5.3 直觉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65-66页 |
5.4 安全态势评估指标体系 | 第66-67页 |
5.5 评估指标效用值度量与规范化 | 第67-70页 |
5.5.1 指标的可度量性 | 第67-68页 |
5.5.2 指标的规范化 | 第68-70页 |
5.6 基于生存度的网络熵 | 第70-74页 |
5.6.1 关联分析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5.6.2 灰色关联决策分析 | 第72-73页 |
5.6.3 确定服务的最优从属度 | 第73页 |
5.6.4 定量评估 | 第73-74页 |
5.7 直觉模糊决策用于态势评估举例 | 第74-92页 |
5.7.1 网络状况假定 | 第74-75页 |
5.7.2 评估过程 | 第75-76页 |
5.7.3 参数处理 | 第76-77页 |
5.7.4 初始态势评估计算 | 第77-79页 |
5.7.5 缓冲区溢出攻击对安全态势的影响评估 | 第79-85页 |
5.7.6 病毒攻击对安全态势的影响 | 第85-90页 |
5.7.7 DDOS 攻击情况下的安全态势评估 | 第90-9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进一步工作 | 第94-9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