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化”理论视阈看第五代电影色彩语言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绪论 | 第7-10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7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2.陌生化理论的衍生发展及其应用 | 第10-19页 | 
| 2.1 “陌生化”理论的生成与特质 | 第10-12页 | 
| 2.1.1 “陌生化”命意与艺术创造的渊源 | 第10-11页 | 
| 2.1.2 “陌生化”理论的品质表征 | 第11-12页 | 
| 2.2 “陌生化”理论的价值延伸 | 第12-19页 | 
| 2.2.1 突破审美期待视野 | 第12-14页 | 
| 2.2.2 孵化全新戏剧体系 | 第14-16页 | 
| 2.2.3 刷新艺术生命的质感 | 第16-19页 | 
| 3.第五代电影的文化感知 | 第19-28页 | 
| 3.1 纪实的补课与考量 | 第19-21页 | 
| 3.1.1 影像本位意识的率先觉醒 | 第19-21页 | 
| 3.1.2 “第四代”电影的美学风格 | 第21页 | 
| 3.2 多元的历史机缘成就第五代电影人 | 第21-25页 | 
| 3.2.1 第五代电影人的问世 | 第22-23页 | 
| 3.2.2 第五代电影的主要作品 | 第23-25页 | 
| 3.3 第五代电影语言的意识聚合 | 第25-28页 | 
| 3.3.1 造型意识的崛起 | 第25-27页 | 
| 3.3.2 影像本体符号的重构 | 第27-28页 | 
| 4.第五代电影色彩语言的“陌生化”审美体现 | 第28-36页 | 
| 4.1 裂变的色彩意象 | 第28-32页 | 
| 4.1.1 怎一个“红”字了得 | 第28-30页 | 
| 4.1.2 大色块的视觉侵袭 | 第30-31页 | 
| 4.1.3 荒诞不经的色彩反衬 | 第31-32页 | 
| 4.2 疏离的色彩主观变 | 第32-34页 | 
| 4.2.1 非常态的心理投射 | 第33-34页 | 
| 4.3 非逻辑性的色彩造型组接 | 第34-36页 | 
| 4.3.1 黑白、彩色影像与时空转换的错位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附录 | 第41-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