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3-4页 |
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理论分析 | 第16页 |
1.3.2 案例分析 | 第16页 |
1.3.3 对策思考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1 文献调研法 | 第17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社会群体事件与信息不对称 | 第19-28页 |
2.1 社会群体事件 | 第19-22页 |
2.1.1 社会群体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2 社会群体事件的产生 | 第21页 |
2.1.3 社会群体事件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信息不对称 | 第22-26页 |
2.2.1 信息不对称及主要表现 | 第22-23页 |
2.2.2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23-25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的主要特点 | 第25-26页 |
2.3 社会群体事件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26-28页 |
2.3.1 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提出 | 第26页 |
2.3.2 信息不对称对社会群体事件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对处理社会群体事件的作用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的典型案例分析(一) ——邻避问题引发的社会群体事件 | 第28-36页 |
3.1 邻避问题概述 | 第28页 |
3.2 由环境污染性设施引发的邻避冲突分析 | 第28-31页 |
3.2.1 PX项目事件 | 第28-30页 |
3.2.2 广西民众怒砸铝厂事件 | 第30-31页 |
3.2.3 四川什邡事件 | 第31页 |
3.2.4 事件成因分析 | 第31页 |
3.3 由不愉快设施引发的邻避冲突分析 | 第31-33页 |
3.3.1 临终关怀医院建立事件 | 第32页 |
3.3.2 广东梅州火葬场建立事件 | 第32-33页 |
3.3.3 事件成因分析 | 第33页 |
3.4 由厌恶型设施引发的邻避冲突分析 | 第33-35页 |
3.4.1 杭州垃圾焚烧事件 | 第33页 |
3.4.2 广东博罗垃圾焚烧厂事件 | 第33-34页 |
3.4.3 事件成因分析 | 第34-35页 |
3.5 邻避冲突中的信息问题 | 第35-36页 |
第4章 我国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的典型案例分析(二) ——网络群体事件 | 第36-41页 |
4.1 网络群体事件概述 | 第36-37页 |
4.2 案例分析 | 第37-39页 |
4.2.1 钱云会事件 | 第37页 |
4.2.2 陇西征地事件 | 第37-38页 |
4.2.3 红十字会赈灾送棉被事件 | 第38-39页 |
4.3 网络群体事件中的信息问题 | 第39-41页 |
第5章 社会群体事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 第41-53页 |
5.1 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41-45页 |
5.1.1 社会群体事件中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41-43页 |
5.1.2 社会群体事件各阶段的信息不对称 | 第43-45页 |
5.2 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 第45-46页 |
5.2.1 对社会群体事件全过程的负面影响 | 第45页 |
5.2.2 对信息主体的负面影响 | 第45-46页 |
5.2.2.1 对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的负面影响 | 第45页 |
5.2.2.2 对社会群体及公众的负面影响 | 第45-46页 |
5.2.2.3 对媒体形象的负面影响 | 第46页 |
5.2.3 对权威信息的影响 | 第46页 |
5.3 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 第46-48页 |
5.3.1 信息主体间存在信息贫富差距 | 第46-47页 |
5.3.2 信息主体间存在信息沟通障碍 | 第47-48页 |
5.3.3 信息主体的利益及立场不同 | 第48页 |
5.3.4 信息主体间的信息协作共享不足 | 第48页 |
5.4 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的信息管理与传播问题分析 | 第48-53页 |
5.4.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管理问题 | 第49-50页 |
5.4.2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传播问题 | 第50-52页 |
5.4.3 信息管理与传播中信息主体的作用问题 | 第52-53页 |
第6章 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 第53-63页 |
6.1 国外面对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与管理经验 | 第53-57页 |
6.1.1 美国 | 第53-54页 |
6.1.2 新加坡 | 第54页 |
6.1.3 俄罗斯 | 第54-55页 |
6.1.4 加拿大 | 第55页 |
6.1.5 德国 | 第55页 |
6.1.6 韩国 | 第55-56页 |
6.1.7 主要经验 | 第56-57页 |
6.2 将信息公平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本思想 | 第57-59页 |
6.2.1 信息公平是维护信息权利的根本 | 第57页 |
6.2.2 信息公平是维护和谐社会关系的前提 | 第57-58页 |
6.2.3 信息公平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意义重大 | 第58-59页 |
6.3 以解决信息主体间及事件全过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主要视点 | 第59-60页 |
6.3.1 应对信息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意义与方法 | 第59页 |
6.3.2 应对事件全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意义与方法 | 第59-60页 |
6.4 以危机信息管理为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 | 第60-63页 |
6.4.1 危机信息管理的意义 | 第60页 |
6.4.2 危机信息管理的基本方式 | 第60-62页 |
6.4.3 危机信息管理中的信息传播方式 | 第62-63页 |
第7章 社会群体事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 | 第63-72页 |
7.1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公平运行机制 | 第63-64页 |
7.1.1 建立信息公平传递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 第63页 |
7.1.2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传递机制与公众信息反馈机制 | 第63-64页 |
7.1.3 建立信息公平的信息法律法规体系 | 第64页 |
7.2 完善危机信息管理处置机制 | 第64-67页 |
7.2.1 建立危机信息监测机制 | 第64-66页 |
7.2.2 完善危机信息预警机制 | 第66-67页 |
7.3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信息传播机制 | 第67-69页 |
7.3.1 建立面向信息主体的全方位信息传播机制 | 第67-68页 |
7.3.2 建立面向事件全过程的信息传播机制 | 第68-69页 |
7.4 强化不同信息责任部门的管理机制 | 第69-72页 |
7.4.1 责任部门的管理 | 第69-70页 |
7.4.2 宣传部门的管理 | 第70-71页 |
7.4.3 监察部门的管理 | 第71-72页 |
第8章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