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介绍 | 第10-12页 |
1.2.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10-11页 |
1.2.2 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 | 第11页 |
1.2.3 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 | 第11-12页 |
1.2.4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 第12页 |
1.3 线粒体基因组在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9页 |
1.3.1 应用于昆虫系统发生的主要蛋白编码基因(PCGs)介绍 | 第13-16页 |
1.3.2 tRNA基因的特征,重排及其在昆虫系统发生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3 rRNA基因及其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4 线粒体基因非编码区及其在系统发生上的应用 | 第18页 |
1.3.5 有关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 第18-19页 |
1.4 蜉蝣目昆虫的系统发生地位 | 第19-23页 |
1.4.1 现存蜉蝣目昆虫介绍 | 第19页 |
1.4.2 蜉蝣目在有翅亚纲(昆虫纲)内部的系统发生地位 | 第19-21页 |
1.4.3 蜉蝣目内部高级阶元的系统发生 | 第21页 |
1.4.4 新蜉科的系统发生地位研究 | 第21-22页 |
1.4.5 小蜉科的系统发生地位研究 | 第22-23页 |
第2章 蜉蝣目两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第23-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3 序列数据处理 | 第24-27页 |
2.2 结果和讨论 | 第27-43页 |
2.2.1 线粒体基因组成分析 | 第27-34页 |
2.2.2 蛋白编码基因 | 第34-37页 |
2.2.3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37-38页 |
2.2.4 A+T丰富区及重复序列 | 第38-43页 |
第3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初步探讨蜉蝣目的系统发生地位 | 第43-6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3页 |
3.1.1 实验材料的获得 | 第43页 |
3.1.2 实验方法(mtDNA扩增和测序) | 第43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43-45页 |
3.2.1 数据的选择 | 第43-44页 |
3.2.2 序列比对与区域选择 | 第44页 |
3.2.3 核苷酸替代速率 | 第44-45页 |
3.2.4 系统发生信号分析 | 第45页 |
3.2.5 数据集的选择 | 第45页 |
3.3 系统发生分析 | 第45-46页 |
3.3.1 用于系统发生的数据集分析策略 | 第45-46页 |
3.3.2 用于系统发生分析的方法 | 第46页 |
3.4 结果 | 第46-56页 |
3.4.1 核苷酸替代速率 | 第46-47页 |
3.4.2 系统发生信号 | 第47-48页 |
3.4.3 蜉蝣目系统发生关系 | 第48-56页 |
3.5 讨论 | 第56-60页 |
3.5.1 蜻蜓目在有翅昆虫的地位 | 第56页 |
3.5.2 蜉蝣目在有翅昆虫的位置 | 第56-57页 |
3.5.3 蜉蝣目内部分类地位探讨 | 第57-58页 |
3.5.4 关于衣鱼目和石蛃目的关系 | 第58-59页 |
3.5.5 外群的选择和样本数量增加对构建系统发生关系的影响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