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实践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6 创新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1.6.1 创新 | 第17页 |
1.6.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1.7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0页 |
2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 | 第20-34页 |
2.1 评价对象 | 第20页 |
2.2 评价层次 | 第20页 |
2.3 标准工作体系 | 第20页 |
2.3.1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 第20页 |
2.3.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 第20页 |
2.3.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20页 |
2.4 产业用地利用状况调查 | 第20-22页 |
2.4.1 调查方式 | 第21页 |
2.4.2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2.4.3 调查程序 | 第21页 |
2.4.4 调查内容 | 第21-22页 |
2.4.5 调查数据处理原则与方法 | 第22页 |
2.5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 第22-29页 |
2.5.1 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5.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26页 |
2.5.3 评价指标权重 | 第26-27页 |
2.5.4 评价指标理想值 | 第27-28页 |
2.5.5 指标标准化 | 第28页 |
2.5.6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度分值计算 | 第28-29页 |
2.6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29-31页 |
2.6.1 潜力界定 | 第29-30页 |
2.6.2 潜力测算 | 第30-31页 |
2.7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确定 | 第31-33页 |
2.7.1 控制标准确定原则 | 第31页 |
2.7.2 控制标准确定的方法 | 第31-32页 |
2.7.3 指标设定与解释 | 第32页 |
2.7.4 产业用地控制指标标准 | 第32-33页 |
2.8 成果编制 | 第33-34页 |
2.8.1 成果报告编制 | 第33页 |
2.8.2 成果图件编制 | 第33页 |
2.8.3 基础资料汇编与数据库 | 第33-34页 |
3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标准的应用 | 第34-45页 |
3.1 园区产业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技术标准应用 | 第34-39页 |
3.1.1 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现状 | 第34-35页 |
3.1.2 权重的确定 | 第35-37页 |
3.1.3 理想值的确定 | 第37页 |
3.1.4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37-39页 |
3.1.5 结果分析 | 第39页 |
3.2 园区企业用地评价技术标准应用 | 第39-45页 |
3.2.1 开发区产业用地现状 | 第40-41页 |
3.2.2 权重、理想值的确定 | 第41-42页 |
3.2.3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42-43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3.3 示范成果对于技术的验证情况 | 第45页 |
3.4 示范应用效益分析 | 第45页 |
4 基于产业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的思考 | 第45-47页 |
4.1 评价层次的界定 | 第45-46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页 |
4.3 确定适宜的理想值 | 第46-4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5.1 结论 | 第47页 |
5.2 讨论 | 第47-50页 |
5.2.1 取得的成果 | 第47-48页 |
5.2.2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附录A 评价工作流程 | 第55-56页 |
附录B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 第56-58页 |
附录C 评价指标定义 | 第58-62页 |
附录D 评价工作用表 | 第62-84页 |
附录E 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 第84-86页 |
附录F 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 第86-89页 |
附录G 评价成果图件编制要求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