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2 悬垂性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3-22页 |
| 1.2.1 悬垂性与织物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 第13-16页 |
| 1.2.2 悬垂性与织物的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 1.2.3 悬垂仪的发展以及悬垂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17-22页 |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1.3.1 单向悬垂性测试方法的研究 | 第22-23页 |
| 1.3.2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 第23页 |
| 1.3.3 单向悬垂性特征参数的提取 | 第23页 |
| 1.3.4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与误差分析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 第25-49页 |
| 2.1 单向悬垂性的测试原理 | 第25-26页 |
| 2.2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6-33页 |
| 2.2.1 设计思路 | 第26页 |
| 2.2.2 三维扫描仪 | 第26-29页 |
| 2.2.3 测试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29-32页 |
| 2.2.4 试样夹持结构 | 第32-33页 |
| 2.3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3-47页 |
| 2.3.1 软件设计环境的介绍 | 第34页 |
| 2.3.2 运动控制程序的设计 | 第34-37页 |
| 2.3.3 三维扫描程序的设计 | 第37-40页 |
| 2.3.4 三维模型处理 | 第40-47页 |
| 2.3.5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单向悬垂性特征参数的提取 | 第49-57页 |
| 3.1 单向悬垂指标的提取原理 | 第49-51页 |
| 3.2 单向悬垂性特征参数的提取 | 第51-56页 |
| 3.2.1 峰数 | 第51-52页 |
| 3.2.2 单向悬垂系数 | 第52-53页 |
| 3.2.3 平均弯曲指数ε及其变异系数ε | 第53-54页 |
| 3.2.4 平均峰高万及其变异系数h | 第54-55页 |
| 3.2.5 平均峰宽及其变异系数 | 第55页 |
| 3.2.6 平均峰对称性系数 | 第55-5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系统的测试方法与误差分析 | 第57-68页 |
| 4.1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精度测量 | 第57-58页 |
| 4.1.1 Kinect的精度分析 | 第57页 |
| 4.1.2 仪器的测量精度分析 | 第57-58页 |
| 4.2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案 | 第58-61页 |
| 4.2.1 测试环境 | 第58页 |
| 4.2.2 试样的选择 | 第58-60页 |
| 4.2.3 试样的夹持方式 | 第60-61页 |
| 4.2.4 测试初始条件 | 第61页 |
| 4.3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第61-65页 |
| 4.4 单向悬垂性测试系统的重现性分析 | 第65-67页 |
| 4.5 测试误差来源的分析 | 第6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 5.1 总结 | 第68-69页 |
| 5.2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 附录1 运动控制程序 | 第78-81页 |
| 附录2 波数的计算 | 第81-85页 |
| 附录3 单向悬垂指标的计算 | 第85-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