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技术发展与革新论文

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9页
1 引言第19-32页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9-22页
     ·本文研究的背景第19-21页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研究的逻辑思路与主要内容第22-26页
     ·研究的逻辑思路第22-24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6页
   ·创新异质性基本思想及其现实表现第26-30页
     ·创新异质性的基本思想第26-27页
     ·技术创新异质性的表现第27-30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30-32页
2 技术创新思想的理论回顾第32-49页
   ·创新、研发与技术创新第32-36页
     ·熊彼特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第32-33页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第33-34页
     ·技术创新与R&D活动第34-36页
   ·熊彼特主义的技术创新思想第36-40页
     ·创新与企业家第36-37页
     ·创新与模仿第37-38页
     ·创造性破坏第38-39页
     ·熊彼特思想的新发展第39-40页
   ·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机制第40-43页
     ·Hicks诱导创新思想第40-42页
     ·Rosenberg瓶颈诱导思想第42-43页
   ·创新异质性思想的演化进程第43-47页
     ·国际贸易中的异质性思想第43-44页
     ·基于异质性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第44-46页
     ·基于异质性的合作创新思想第46-47页
   ·评论第47-49页
3 创新异质性的测定与评估第49-67页
   ·创新效率测算方法的选择第49-51页
     ·非前沿测算方法第49-50页
     ·前沿测算方法第50-51页
   ·LP-SR方法及其原理第51-53页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第53-58页
     ·国别层面创新效率测定的变量与数据说明第53-55页
     ·行业层面创新效率测定的变量与数据说明第55-57页
     ·企业层面创新效率测定的变量与数据说明第57-58页
   ·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结果第58-67页
     ·宏观国别层面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结果第58-61页
     ·行业与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结果第61-67页
4 创新异质性、信号发送与企业创新激励第67-80页
   ·信息不对称与政府创新支持政策第67-71页
   ·不考虑创新异质性的信号发送模型第71-76页
   ·考虑创新异质性的信号发送模型第76-80页
5 创新异质性、内生增长与宏观技术进步第80-100页
   ·内生增长模型中创新异质性的引入第80-81页
   ·基于创新异质性的内生增长框架第81-95页
     ·偏好、最终产品生产技术第81-83页
     ·创新异质性思想的引入第83-86页
     ·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刻画第86-87页
     ·一般均衡及平衡增长路径第87-95页
   ·基于创新异质性的技术进步思想第95-100页
     ·创新异质性与企业R&D投资第95-96页
     ·创新异质性与技术进步水平第96-98页
     ·创新异质性与均衡增长路径第98-100页
6 创新异质性与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第100-138页
   ·政府支持扭曲、研发管理与创新异质性的决定因素第100-117页
     ·技术创新效率的传统决定因素第100-102页
     ·政府支持扭曲与研发管理的引入第102-106页
     ·决定因素的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第106-111页
     ·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1-117页
   ·创新异质性、信号发送与企业创新激励的实证检验第117-123页
     ·信号发送机制中的政府支持第117-118页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第118-121页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第121-123页
   ·创新异质性、研发资本流动与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第123-138页
     ·国际技术异质性扩散及其表现第124-129页
     ·创新异质性与C-H模型的修正第129-131页
     ·技术溢出渠道与创新效率测定第131-133页
     ·数据说明与回归分析第133-136页
     ·R&D溢出异质性的“马太效应”第136-138页
7 结论和政策启示第138-144页
   ·主要结论第138-141页
     ·理论研究的主要发现第138-139页
     ·实证检验的主要结论第139-141页
   ·政策启示第141-142页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142-144页
附录第144-150页
 附录1:25个国家创新效率均值两两检验T值第144-145页
 附录2:36个行业创新效率均值两两检验T值第145-147页
 附录3:基于创新异质性理论框架命题1的证明第147-148页
 附录4:基于创新异质性理论框架命题2的证明第148-149页
 附录5:基于创新异质性理论框架命题3的证明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63-166页
致谢第166-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农户生产效率研究
下一篇:美国家庭债务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