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水稻稻瘟病的抗性遗传 | 第10-11页 |
1.2 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及其特点 | 第11-13页 |
1.3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 | 第13-18页 |
1.3.1 植物对病原菌侵染的基础抗性(PTI) | 第13-14页 |
1.3.2 植物对病原菌的基因对基因抗性(ETI) | 第14-15页 |
1.3.3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 | 第15-16页 |
1.3.4 PTI,ETI,SAR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5 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启示 | 第17-18页 |
1.4 植物抗病基因 | 第18-20页 |
1.4.1 植物抗病基因的进化 | 第18-19页 |
1.4.2 植物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关系 | 第19页 |
1.4.3 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 第19-20页 |
1.5 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 | 第20-23页 |
1.5.1 常规稻瘟病抗性育种 | 第20-21页 |
1.5.2 基因工程抗稻瘟病育种 | 第21-22页 |
1.5.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2页 |
1.5.4 稻瘟病抗病育种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6 论文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水稻材料 | 第24页 |
2.1.2 供试菌系 | 第24页 |
2.1.3 质粒载体和农杆菌 | 第24页 |
2.1.4 常用分子生化试剂 | 第24-25页 |
2.1.5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1.6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6页 |
2.2.1 水稻材料栽培 | 第26页 |
2.2.2 稻瘟病孢子培养 | 第26-27页 |
2.2.3 遗传群体构建、抗性鉴定 | 第27页 |
2.2.4 DNA提取、PCR扩增及电泳分析 | 第27-28页 |
2.2.5 BSA与RCA分析 | 第28页 |
2.2.6 遗传图谱构建 | 第28页 |
2.2.7 序列分析、比对 | 第28-29页 |
2.2.8 实验相关载体构建 | 第29-32页 |
2.2.9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32-33页 |
2.2.10 转基因水稻植株检测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55页 |
3.1 稻瘟病抗谱分析 | 第36-37页 |
3.2 7001S/80-4B杂种F_1代的抗性表现 | 第37页 |
3.3 抗性位点的遗传分析 | 第37-38页 |
3.4 多态性标记筛选和抗性基因初步定位 | 第38-39页 |
3.5 抗性基因精细定位 | 第39-40页 |
3.6 Pi-ja基因区域精细遗传连锁图 | 第40-41页 |
3.7 Pi-ja基因区域物理图构建 | 第41-42页 |
3.8 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 第42页 |
3.9 同源基因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3.10 载体构建与植物转基因 | 第45-49页 |
3.10.1 干涉载体 | 第45-46页 |
3.10.2 干涉载体酶切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3.10.3 转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47-48页 |
3.10.4 双向互补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3.11 水稻遗传转化结果 | 第49-55页 |
3.11.1 转基因阳性植株检测 | 第50-51页 |
3.11.2 过表达实验结果 | 第51页 |
3.11.3 转基因抗性检测 | 第51-5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4.1 结论 | 第55-56页 |
4.2 讨论 | 第56-57页 |
4.2.1 作图群体的构建和稻瘟病的发病情况对定位的影响 | 第56页 |
4.2.2 目标基因区域新标记的开发 | 第56页 |
4.2.3 Pi-ga与定位区间内其他抗稻瘟病基因的关系 | 第56-57页 |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应用 | 第57页 |
4.3 后续实验展望 | 第57-59页 |
4.3.1 完成转化植株的田间鉴定和表达分析 | 第57-58页 |
4.3.2 目的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硕士在读发表文章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