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3.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14-24页 |
(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 第14-18页 |
1. 用户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2. 终端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3. 网络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4. 应用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三) 移动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20-24页 |
1. 积极性影响 | 第20-21页 |
2. 消极性影响 | 第21-24页 |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及其社会危害性 | 第24-32页 |
(一) 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 第24-30页 |
1. 用户安全意识不足 | 第24-27页 |
2.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 第27-29页 |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9-30页 |
(二) 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的社会危害性 | 第30-32页 |
1. 用户财产、精力遭受损失 | 第30-31页 |
2. 用户权利受到侵害 | 第31页 |
3. 用户隐私面临威胁 | 第31-32页 |
四、发达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应对的经验与启示 | 第32-37页 |
(一) 发达国家政府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做法 | 第32-34页 |
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 第32-33页 |
2. 立法治理垃圾信息 | 第33页 |
3. 立法保护网络隐私 | 第33-34页 |
(二) 发达国家政府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经验 | 第34-35页 |
(三) 发达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应对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7页 |
五、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应对的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一) 我国政府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应对的现状 | 第37-39页 |
1. 打击、整治伪基站 | 第37-38页 |
2. 治理垃圾短信 | 第38页 |
3. 落实电信用户实名制登记 | 第38-39页 |
(二) 我国政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1页 |
1. 伪基站屡禁不止 | 第40页 |
2. 垃圾信息仍旧泛滥 | 第40-41页 |
3. 制度规定难以全面落实 | 第41页 |
(三) 制约我国政府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有效应对的主要因素 | 第41-43页 |
六、加强我国政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有效应对的主要策略 | 第43-49页 |
(一) 技术应对策略 | 第43-45页 |
1. 完善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体系 | 第43-45页 |
2. 建立分级监管体系 | 第45页 |
(二) 制度保障策略 | 第45-47页 |
1. 构建全面的法律机制 | 第45-46页 |
2. 构建适时的政策导向 | 第46-47页 |
(三) 宣传教育策略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