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2.1 公司负债水平与公司绩效没有稳定的相关关系 | 第19页 |
2.2 公司负债水平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 第19-21页 |
2.3 公司负债水平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第21-23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3 重要概念解析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3.1 公司债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3.1.1 公司债的涵义 | 第24页 |
3.1.2 公司债的特点 | 第24-25页 |
3.2 公司绩效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3.2.1 公司绩效内涵的界定 | 第25-26页 |
3.2.2 公司绩效的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3.3 理论分析 | 第27-32页 |
3.3.1 资本结构的MM理论 | 第27-28页 |
3.3.2 资本结构的其他理论 | 第28-29页 |
3.3.3 公司债券融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4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设计 | 第32-37页 |
4.1 提出假设 | 第32-33页 |
4.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4.3 变量设计 | 第34-36页 |
4.3.1 被解释变量 | 第34-35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35页 |
4.3.3 控制变量 | 第35-36页 |
4.4 回归分析模型 | 第36-37页 |
5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7-57页 |
5.1 上市公司综合绩效(P)值的计算 | 第37-44页 |
5.2 从动态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前后公司综合绩效的变化 | 第44-47页 |
5.2.1 对上市公司各年公司综合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5.2.2 对公司综合绩效均值的检验 | 第45-46页 |
5.2.3 对公司综合绩效变化的总结 | 第46-47页 |
5.3 静态角度分析债券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 | 第47-49页 |
5.3.1 各变量之间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5.3.2 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5.4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5.4.1 对公司绩效与债券融资的线性回归 | 第50页 |
5.4.2 对公司绩效与债券融资比率的二次回归 | 第50-51页 |
5.5 2014年“超日债违约”事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第51-57页 |
5.5.1 “超日债违约”对股价的影响导致业绩的变化 | 第51-56页 |
5.5.2 超日债违约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公司业绩 | 第56-57页 |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6.1 研究结论和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6.2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政策建议 | 第58-59页 |
6.2.1 对政府监管的建议 | 第58-59页 |
6.2.2 对发行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的建议 | 第59页 |
6.2.3 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 第59页 |
6.3 本文的不足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