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0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5-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44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34页 |
三、国外研究综述 | 第34-43页 |
四、现有研究的缺憾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44-48页 |
一、研究任务 | 第44-45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46-4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拟研究创新之处 | 第48-5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8页 |
二、拟研究创新之处 | 第48-50页 |
第二章 技术动因:媒介技术演进下的体育教学发展 | 第50-68页 |
第一节 媒介功能理论简析 | 第51-53页 |
一、伊尼斯的“媒介偏向性” | 第51-52页 |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 | 第52页 |
三、菲德勒的“媒介进化论”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不同信息技术阶段下体育教学的特征 | 第53-62页 |
一、肢体与口语媒介阶段下体育教学的特征 | 第53-54页 |
二、文字媒介阶段下体育教学的特征 | 第54-56页 |
三、印刷媒介阶段下体育教学的特征 | 第56-57页 |
四、电视媒介阶段下体育教学的特征 | 第57-59页 |
五、多媒体网络媒介阶段下体育教学的特征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媒介技术进步与体育教学发展 | 第62-67页 |
一、媒介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信息传播能力 | 第63-65页 |
二、体育教学在媒介技术支持下不断发展 | 第65页 |
三、媒介技术进步与体育教学发展关系的再思考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文化动因:体育教学语境与对象的变化 | 第68-93页 |
第一节 媒介建构理论简析 | 第69-71页 |
一、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及其发展 | 第69-70页 |
二、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 第70-71页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语境的变化 | 第71-82页 |
一、体育教学环境:从“运动场地”到“运动空间” | 第72-77页 |
二、体育教学资源:从“静态资源”到“动态资源” | 第77-82页 |
第三节 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对象的变化 | 第82-88页 |
一、体育教学对象的生活方式:从‘依托自然”到“依赖技术” | 第82-85页 |
二、体育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 | 第85-88页 |
第四节 体育教学语境与对象的变化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冲击 | 第88-92页 |
一、体育教学语境变化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冲击 | 第88-90页 |
二、体育教学对象变化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冲击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深度思考:体育教学的效果评析与变革思路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传播效果理论的简析 | 第94-96页 |
一、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 | 第94-95页 |
二、罗格森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95-96页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的效果评析 | 第96-103页 |
一、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解析(学习者的使用体验) | 第96-100页 |
三、体育教学的传播特质分析(体育教学的满足能力) | 第100-103页 |
第三节 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的变革思路 | 第103-105页 |
一、变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和创新 | 第103-104页 |
二、变革不是信息技术的引入,而是教学要素的协同性优化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变革策略: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变革的路径 | 第106-128页 |
第一节 体育教学的使命:培养有智慧的运动者 | 第107-110页 |
一、求真的智慧 | 第108页 |
二、共善的智慧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体育教学内容:寻求共通的意义空间 | 第110-114页 |
一、以“学习者经验”为选择取向 | 第111-112页 |
二、通过“信息设计”满足学生对内容的期待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体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同建构/探究 | 第114-121页 |
一、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 第114-117页 |
二、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协作探究 | 第117-121页 |
第四节 体育教师:转变身份,用“导”替代“授” | 第121-126页 |
一、向导:指引学生自主探寻体育学习之旅 | 第121-123页 |
二、编导:设计情境和引导课堂 | 第123-124页 |
三、指导者: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享受体育之趣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运动教育教学模式 | 第128-139页 |
第一节 运动教育教学模式简介 | 第129页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时代运动教育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129-136页 |
一、教学目标与培养有智慧的运动者相契合 | 第130-131页 |
二、教学内容能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 第131-132页 |
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情境中探究 | 第132-135页 |
四、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主导者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运动教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实践的启示 | 第136-137页 |
一、彰显体育教学的立体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学习者 | 第137页 |
二、合理开发体育教学资源,提升体育教学的品质 | 第137页 |
三、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 第137页 |
四、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展 | 第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4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39-142页 |
一、信息技术的进步是推进体育教学变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 第139-140页 |
二、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语境和对象的变化使传统体育教学遭遇冲击 | 第140-141页 |
三、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的变革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是对教学要素的优化 | 第141页 |
四、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的变革需要教学要素协同性优化、互动 | 第141-142页 |
五、运动教育模式是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学实践的良好范本 | 第142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42-144页 |
一、研究涉及的维度不够全面 | 第143页 |
二、研究深度有待挖掘 | 第143页 |
三、研究所提供的参考范本不足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