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能源需求与生物质能源化技术 | 第13-15页 |
1.1.1 能源需求 | 第13-14页 |
1.1.2 生物质能源化技术 | 第14-15页 |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 第15-28页 |
1.2.1 发展史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构型设计及种类 | 第19-24页 |
1.2.4 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1.2.5 产电细菌的电子转移机理 | 第25-27页 |
1.2.6 应用前景 | 第27-28页 |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应热力学 | 第28-30页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2章 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设计及实验方法 | 第31-48页 |
2.1 单室空气阴极MFC的设计 | 第31-33页 |
2.1.1 阴极材料制备 | 第31-32页 |
2.1.2 石墨颗粒和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 | 第32页 |
2.1.3 MFC的组装 | 第32-33页 |
2.2 材料和仪器 | 第33-37页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3-36页 |
2.2.2 菌种 | 第36页 |
2.2.3 营养液、模拟废水和微生物培养基 | 第36-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2.3.1 单室空气阴极MFC电化学特性实验 | 第37-38页 |
2.3.2 单室空气阴极MFC影响因素实验 | 第38-39页 |
2.3.3 阳极优势产电菌属鉴定实验 | 第39页 |
2.4 电化学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 第39-43页 |
2.4.1 电压与电流的测定 | 第39页 |
2.4.2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3 库伦效率计算 | 第40-42页 |
2.4.4 能量效率计算 | 第42-43页 |
2.5 分析方法 | 第43-48页 |
2.5.1 废水COD及酸度测定 | 第43页 |
2.5.2 葡萄糖浓度测定 | 第43-44页 |
2.5.3 石墨颗粒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44-45页 |
2.5.4 石墨颗粒孔隙率的测定 | 第45页 |
2.5.5 阳极优势产电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45页 |
2.5.6 阳极优势产电细菌的16SrRNA测序鉴定方法 | 第45-48页 |
第3章 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8-66页 |
3.1 单室空气阴极MFC电化学特性讨论 | 第48-52页 |
3.1.1 输出电压 | 第48-49页 |
3.1.2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 第49-51页 |
3.1.3 电池库伦效率、能量回收率和COD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51-52页 |
3.2 阳极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与MFC产电性能的相关性 | 第52-54页 |
3.3 温度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 有机底物浓度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3.5 MFC阳极溶液的pH与产电性能的相关性 | 第60-62页 |
3.6 阴极材料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3.7 阳极优势产电细菌16S rRNA测序鉴定与系统发育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4.1 结论 | 第66-67页 |
4.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