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1 文献综述法 | 第16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全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实践的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提出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设计的一套全面的方案 | 第17-18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概述 | 第18-23页 |
2.1 法治政府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2.2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的涵义和功能 | 第20-22页 |
2.2.1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的涵义 | 第20-21页 |
2.2.2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的功能 | 第21-22页 |
2.3 设立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5页 |
3.1 国外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实践 | 第23-26页 |
3.2 国外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实践 | 第26-32页 |
3.2.1 香港的“法治指数”实践 | 第26-29页 |
3.2.2 浙江余杭的“法治指数”实践 | 第29-31页 |
3.2.3 深圳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 | 第31-32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3.1 评价主体较单一 | 第33页 |
3.3.2 评估受主观影响 | 第33页 |
3.3.3 法治是动态的 | 第33页 |
3.3.4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要求统计的高准确性 | 第33-34页 |
3.3.5 考核标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 第34页 |
3.3.6 考核结果权威性不足 | 第34-35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的设定 | 第35-41页 |
4.1 设立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 第35-36页 |
4.1.1 设立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的一般原则 | 第35-36页 |
4.1.2 设立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的特殊原则 | 第36页 |
4.2 设置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6-38页 |
4.2.1 关于考核标准由谁来设置的问题 | 第36-37页 |
4.2.2 关于考核标准如何设置的问题 | 第37-38页 |
4.3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38-41页 |
4.3.1 制度建设法治化 | 第38页 |
4.3.2 行政决策法治化 | 第38-39页 |
4.3.3 信息公开法治化 | 第39页 |
4.3.4 行政执法法治化 | 第39页 |
4.3.5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法治化 | 第39-40页 |
4.3.6 行政监督法治化 | 第40页 |
4.3.7 依法行政制度法治化 | 第40-41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的实施 | 第41-44页 |
5.1 考核主体的选取 | 第41-42页 |
5.2 考核程序及分值权重 | 第42-43页 |
5.3 法治政府考核的保障措施 | 第43-44页 |
5.3.1 建立实施法治政府考核的制度 | 第43页 |
5.3.2 树立法治政府考核结果的权威性 | 第43页 |
5.3.3 建立考核责任追究制度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6.1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构建推进法治建设进步 | 第44页 |
6.2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构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 第44页 |
6.3 地方政府法治指标评估体系构建提供法学研究新思路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