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沉水植物生态功能简介 | 第11-13页 |
1.2.1 环境生态功能 | 第11-12页 |
1.2.2 污染水体净化功能 | 第12-13页 |
1.3 沉积物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简介 | 第13-15页 |
1.3.1 沉积物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理 | 第13-14页 |
1.3.2 沉积物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植物-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简介 | 第15-17页 |
1.4.1 植物-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原理 | 第15-16页 |
1.4.2 植物-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3 实验进水水质 | 第20页 |
2.2 沉水植物材料 | 第20-21页 |
2.3 沉水植物复氧的生物电化学系统实验装置及系统设置 | 第21-23页 |
2.3.1 耦合系统的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3.2 系统的设置 | 第22-23页 |
2.4 植物、水质和底泥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2.5 系统性能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2.5.1 电压采集 | 第24页 |
2.5.2 循环伏安法 | 第24-25页 |
2.5.3 极化曲线及功率密度曲线 | 第25页 |
2.6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25-26页 |
第3章 沉水植物复氧的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构建 | 第26-40页 |
3.1 沉水植物种类的筛选 | 第26-31页 |
3.1.1 不同种类沉水植物对水中碳、氮、磷变化的影响 | 第26-29页 |
3.1.2 不同种类沉水植物对水中DO、pH变化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 沉水植物生物量的筛选 | 第31-35页 |
3.2.1 不同生物量对水中碳、氮、磷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2 不同生物量对水中DO、pH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沉水植物复氧的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培养构建 | 第35-39页 |
3.3.1 沉水植物复氧的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启动 | 第35-38页 |
3.3.2 沉水植物复氧的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电化学性能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耦合系统对污染物去除及能量回收效能评价 | 第40-55页 |
4.1 间歇流耦合系统对水中碳氮磷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评价 | 第40-45页 |
4.1.1 系统内水体中碳、氮及磷的去除效果 | 第40-43页 |
4.1.2 系统内水体中DO、pH变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耦合系统的能量回收效能评价 | 第44-45页 |
4.2 连续流耦合系统对水体碳氮磷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评价 | 第45-51页 |
4.2.1 系统内水体及底泥中碳和磷的去除效果 | 第45-48页 |
4.2.2 系统内水体及底泥中氮去除的效果 | 第48-51页 |
4.3 连续流时生物电化学系统能量回收效能评价 | 第51-54页 |
4.3.1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电压变化比较 | 第51-53页 |
4.3.2 生物电化学系统功率密度的比较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生物电化学系统群落及污染物去除路径分析 | 第55-67页 |
5.1 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生物阴极的性能比较 | 第55-57页 |
5.1.1 溶氧量对生物阴极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2 沉水植物对生物阴极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 生物电化学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 第57-62页 |
5.2.1 微生物群落聚类及多样性分析 | 第57-58页 |
5.2.2 沉水植物对耦合系统阴极群落的影响 | 第58-61页 |
5.2.3 沉水植物对耦合系统阳极群落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耦合系统污染物去除路径分析 | 第62-66页 |
5.3.1 耦合系统中有机物去除路径分析 | 第63-64页 |
5.3.2 耦合系统中氮去除路径分析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