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杭州桥西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时代背景第10页
        1.1.2 地域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第12-15页
        1.3.2 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页
    1.4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对象第17-19页
        1.4.1 相关概念解析第17-18页
        1.4.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9-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20-22页
第2章 基础性研究第22-36页
    2.1 历史街区中滨水工业遗产基础研究第22-27页
        2.1.1 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动力因素第22-23页
        2.1.2 滨水工业遗产特点第23-26页
        2.1.3 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2.2 桥西滨水工业遗产概况第27-33页
        2.2.1 桥西历史街区概况第27-31页
        2.2.2 桥西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概况第31-33页
    2.3 使用后评价理论研究第33-35页
        2.3.1 使用后评价的定义第33页
        2.3.2 使用后评价的特点第33页
        2.3.3 使用后评价的程序第33-34页
        2.3.4 使用后评价流程设计第34-35页
    2.4 应用使用后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35页
        2.4.1 必要性第35页
        2.4.2 可行性第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第36-56页
    3.1 评价主体及评价体系构建方法选择第36-37页
        3.1.1 评价主体选择第36页
        3.1.2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选择第36-37页
    3.2 评价体系构建第37-54页
        3.2.1 建立评价因子集第37-44页
        3.2.2 评价因子权重赋值第44-54页
        3.2.3 确定评语集第54页
    3.3 使用后评价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第54-55页
        3.3.1 问卷设计第54页
        3.3.2 问卷发放第54-55页
        3.3.3 问卷信度检测第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桥西滨水工业遗产使用后综合评价第56-89页
    4.1 使用人群特征分析第56-58页
        4.1.1 使用人群基本特征第56-58页
        4.1.2 使用人群特征总结第58页
    4.2 各因子评价结果统计分析第58-84页
        4.2.1 道路交通评价第58-62页
        4.2.2 建筑空间评价第62-68页
        4.2.3 公共空间评价第68-77页
        4.2.4 配套设施评价第77-82页
        4.2.5 场所文化评价第82-84页
    4.3 成功经验与问题总结分析第84-88页
        4.3.1 整体评价第84-85页
        4.3.2 成功经验总结第85-87页
        4.3.3 问题总结分析第87-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桥西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优化策略第89-110页
    5.1 优化目标及原则第89-90页
        5.1.1 优化目标第89页
        5.1.2 优化原则第89-90页
    5.2 道路交通优化策略第90-93页
        5.2.1 提高公共交通便利性第90-91页
        5.2.2 优化步行参观路径第91页
        5.2.3 改善停车现状第91-93页
    5.3 建筑空间优化策略第93-97页
        5.3.1 优化滨水建筑立面第93-94页
        5.3.2 丰富室内空间第94-97页
    5.4 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第97-102页
        5.4.1 重塑滨水空间第97-99页
        5.4.2 打造特色的夜景观第99-101页
        5.4.3 增加景观小品数量第101-102页
    5.5 配套设施优化策略第102-106页
        5.5.1 增设休息座椅第102-104页
        5.5.2 完善娱乐餐饮设施第104-105页
        5.5.3 增加遮阳避雨设施第105-106页
    5.6 场所文化优化策略第106-109页
        5.6.1 增强工业文化氛围第106-108页
        5.6.2 增加活动支持第108-109页
    5.7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附录第115-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敏感性和适宜度分析的长春市区海绵型场地选址研究
下一篇:建成环境对深圳自然山体周边区域声景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