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融资融券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0-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5页 |
2.1.1 融资融券的概念和特征 | 第20-22页 |
2.1.2 融资融券的功能和风险影响 | 第22-24页 |
2.1.3 融资融券交易与普通证券交易的区别 | 第24页 |
2.1.4 股市波动性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借鉴 | 第25-29页 |
2.2.1 “股价高估”理论 | 第25-27页 |
2.2.2 市场有效性理论 | 第27-28页 |
2.2.3 理性预期模型 | 第28-29页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1页 |
2.4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现状 | 第31-35页 |
2.4.1 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2.4.2 融资融券交易现状 | 第33页 |
2.4.3 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融资融券影响我国股市波动性的理论分析 | 第35-42页 |
3.1 融资融券的交易模式分析 | 第35-38页 |
3.1.1 分散授信模式 | 第35页 |
3.1.2 集中授信模式 | 第35-36页 |
3.1.3 交易所集中竞价模式 | 第36-38页 |
3.1.4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模式 | 第38页 |
3.2 融资融券交易影响股票市场波动性的要素分析 | 第38-40页 |
3.2.1 投资者结构 | 第38-39页 |
3.2.2 保证金比例 | 第39页 |
3.2.3 标的证券范围 | 第39-40页 |
3.3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制 | 第40-42页 |
3.3.1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正向作用机制 | 第40-41页 |
3.3.2 融券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负向作用机制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沪市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2-61页 |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第42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4.1.2 变量说明 | 第42页 |
4.2 确定研究方法和模型选取 | 第42-45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4.2.2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介绍 | 第44-45页 |
4.3 融资融券余额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5-61页 |
4.3.1 平稳性检验 | 第45-46页 |
4.3.2 VAR最佳滞后阶数确定 | 第46-52页 |
4.3.3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2-54页 |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54-58页 |
4.3.5 方差分解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