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水路论文--船舶论文

船舶废气洗涤脱硫填料塔设计及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船舶SOx排放现状第12-13页
        1.1.2 船舶SOx排放控制法规第13-14页
    1.2 船舶硫排放控制方法第14-15页
    1.3 国内外洗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洗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内洗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洗涤脱硫传质过程分析及仿真第20-35页
    2.1 吸收塔内传质过程分析第20-23页
        2.1.1 物理吸收过程第20-22页
        2.1.2 化学吸收过程第22-23页
    2.2 SO_2吸收过程分析第23-28页
        2.2.1 水吸收SO_2过程分析第23-26页
        2.2.2 NaOH溶液吸收SO_2过程分析第26-28页
    2.3 SO_2吸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第28-30页
    2.4 采用Aspen Plus模拟废气洗涤脱硫第30-31页
    2.5 灵敏度分析第31-34页
        2.5.1 吸收液pH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31-32页
        2.5.2 吸收液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32-33页
        2.5.3 进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33-34页
        2.5.4 进气中SO_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填料塔结构设计第35-64页
    3.1 吸收塔方案第35-36页
    3.2 吸收工艺流程第36-38页
    3.3 吸收剂研究第38-39页
    3.4 填料第39-43页
        3.4.1 规整填料第39页
        3.4.2 散装填料第39-41页
        3.4.3 填料的选择第41-43页
    3.5 操作条件第43-44页
        3.5.1 吸收剂温度第43页
        3.5.2 操作压力第43-44页
    3.6 物料衡算。第44-46页
    3.7 填料塔的结构尺寸计算第46-54页
        3.7.1 塔径计算第46-49页
        3.7.2 填料层厚度计算及分段第49-52页
        3.7.3 填料层压降计算第52-53页
        3.7.4 填料塔高度计算第53-54页
    3.8 填料附属装置设计第54-63页
        3.8.1 填料支承装置第55-56页
        3.8.2 液体喷淋装置第56-61页
        3.8.3 气体与液体进出口装置第61-63页
    3.9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洗涤脱硫实验系统第64-71页
    4.1 洗涤脱硫实验系统装置第64-65页
        4.1.1 脱硫系统流程第64-65页
        4.1.2 脱硫系统装置第65页
    4.2 实验仪器设备第65-69页
        4.2.1 柴油发动机第65-66页
        4.2.2 烟气分析仪第66-67页
        4.2.3 换热器第67-68页
        4.2.4 PHS-2F型pH计第68-69页
        4.2.5 其他仪器与设备第69页
    4.3 试验方案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洗涤脱硫影响因素研究第71-86页
    5.1 填料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1-73页
        5.1.1 填料种类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1-72页
        5.1.2 填料层厚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2-73页
    5.2 吸收液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3-77页
        5.2.1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3-74页
        5.2.2 吸收液pH值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4-76页
        5.2.3 洗收液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6-77页
    5.3 进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7-78页
    5.4 双柴油机运行实验研究第78-84页
        5.4.1 双柴油机并车时柴油机背压的变化第78-80页
        5.4.2 双柴油机并车时塔内压降的变化第80-81页
        5.4.3 双柴油机并车时燃油消耗率的变化第81-83页
        5.4.4 双柴油机并车时扭矩的变化第83-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遗传算法的核电二回路热力系统热经济分析及优化
下一篇:新型氨基酸接枝PGMA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