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2 草酸沉淀废水的来源及现状 | 第12-13页 |
1.3 草酸沉淀废水的治理技术 | 第13-19页 |
1.3.1 中和法 | 第13-14页 |
1.3.2 萃取法 | 第14-15页 |
1.3.3 蒸馏法 | 第15-16页 |
1.3.4 电解法 | 第16-17页 |
1.3.5 乳状液膜法 | 第17页 |
1.3.6 臭氧氧化法 | 第17-18页 |
1.3.7 离子交换法 | 第18页 |
1.3.8 沉淀法 | 第18-19页 |
1.4 稀土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9-23页 |
1.4.1 溶胶-凝胶法 | 第19-20页 |
1.4.2 燃烧法 | 第20-21页 |
1.4.3 热解法 | 第21页 |
1.4.4 醇盐水解法 | 第21-22页 |
1.4.5 络合沉淀法 | 第22-23页 |
1.4.6 其他方法 | 第23页 |
1.5 稀土水杨酸酯配合物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4-25页 |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草酸稀土溶解度的调控及其在废水处理和稀土反萃中的应用 | 第26-45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实验分析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3.1 氯化稀土和草酸稀土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2 草酸沉淀废水中盐酸的回收 | 第29页 |
2.2.3.3 P507-煤油有机相的皂化和负载稀土 | 第29页 |
2.2.3.4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酸度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 第29页 |
2.2.3.5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浓度稀土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 第29-30页 |
2.2.3.6 回收酸用作反萃酸的应用性能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4页 |
2.3.1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酸度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 第30-32页 |
2.3.2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浓度稀土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 第32-34页 |
2.3.3 稀土元素电子构型对稀土草酸盐溶解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4 稀土草酸沉淀废水回收酸用作反萃酸的应用性能 | 第36-44页 |
2.3.4.1 一级反萃 | 第36-39页 |
2.3.4.2 多级错流反萃 | 第39-42页 |
2.3.4.3 多级逆流反萃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稀土水杨酸酯配合物-乙酸丁酯有机相的水反萃及其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45-72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0页 |
3.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3.2.2.1 稀土硝酸盐的制备 | 第47-48页 |
3.2.2.2 水杨酸甲酯的钠化 | 第48页 |
3.2.2.3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合成 | 第48页 |
3.2.2.4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 第48-49页 |
3.2.2.5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水反萃 | 第49页 |
3.2.2.6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粉体的制备 | 第49页 |
3.2.3 样品性能表征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70页 |
3.3.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50-51页 |
3.3.2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 第51-52页 |
3.3.3 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 | 第52-56页 |
3.3.4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有机相中稀土的水反萃 | 第56-62页 |
3.3.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6-58页 |
3.3.4.2 水反萃平衡速率 | 第58页 |
3.3.4.3 不同Y:H_2O比对水反萃的影响 | 第58-60页 |
3.3.4.4 水反萃后水相中颗粒的形成情况 | 第60-62页 |
3.3.5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粉体的制备 | 第62-70页 |
3.3.5.1 前驱体的热分析 | 第62-63页 |
3.3.5.2 粉体的物相分析 | 第63-64页 |
3.3.5.3 粉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4-66页 |
3.3.5.4 粉体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 第66-68页 |
3.3.5.5 配合物水解法制备微纳米粉体工艺流程 | 第68-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4.1 结论 | 第72-73页 |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