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规训的质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2.1 关于“普通中学”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2 关于“规训”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3 关于“工具理性”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3.1 文献回顾 | 第16-22页 |
1.3.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5.1 质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2 具体研究手段 | 第25-27页 |
1.5.3 研究方法的伦理问题 | 第27-28页 |
1.6 研究过程 | 第28-31页 |
1.6.1 研究的准备阶段 | 第28-29页 |
1.6.2 研究的资料收集阶段 | 第29-30页 |
1.6.3 研究的资料分析阶段 | 第30页 |
1.6.4 研究的检测阶段 | 第30-31页 |
1.7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 第31-32页 |
2 普通中学规训的现状陈述 | 第32-53页 |
2.1 普通中学的纪律特征 | 第32-38页 |
2.1.1 精细化的学校纪律 | 第32-35页 |
2.1.2“惩罚式”纪律 | 第35-36页 |
2.1.3“诱导式”纪律 | 第36-38页 |
2.2 教育分层现象 | 第38-47页 |
2.2.1 校际分层 | 第38-40页 |
2.2.2 班级分层 | 第40-43页 |
2.2.3 学生分层 | 第43-47页 |
2.3 学生座位的分割模式 | 第47-53页 |
2.3.1“特殊”座位 | 第47-49页 |
2.3.2“边缘化”座位 | 第49-51页 |
2.3.3“学习小组型”座位 | 第51-53页 |
3 普通中学规训的问题审视 | 第53-66页 |
3.1 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缺失 | 第53-55页 |
3.1.1 内部个性的缺失 | 第53-54页 |
3.1.2 外部个性的缺失 | 第54-55页 |
3.2 教师的“负重前行” | 第55-59页 |
3.2.1 想管却管不了 | 第56-57页 |
3.2.2 想管却不敢管 | 第57-58页 |
3.2.3 不想管也得管 | 第58-59页 |
3.3 学生的“谨言慎行” | 第59-66页 |
3.3.1“一问三不知” | 第60-63页 |
3.3.2“怕老师” | 第63-66页 |
4 普通中学规训的归因分析 | 第66-75页 |
4.1 工具理性思潮的诱导 | 第66-69页 |
4.2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 第69-71页 |
4.3 家庭教育缺失 | 第71-75页 |
5 应对规训问题的策略建构 | 第75-81页 |
5.1 教育要回归“以人为本” | 第75-78页 |
5.2 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 | 第78-79页 |
5.3 重视“家访”的价值 | 第79-81页 |
6 结语 | 第81-83页 |
6.1 对普通中学规训的思考 | 第81-82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附录 B:普通中学规训访谈提纲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