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1.1 伪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15-16页 |
1.1.1 伪狂犬病毒的基因结构 | 第15页 |
1.1.2 伪狂犬病毒的蛋白结构 | 第15-16页 |
1.2 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 第16-18页 |
1.2.1 伪狂犬病的发生历史 | 第16-17页 |
1.2.2 伪狂犬病毒的宿主 | 第17页 |
1.2.3 变异株伪狂犬病毒 | 第17-18页 |
1.3 伪狂犬病毒对宿主的感染 | 第18-20页 |
1.3.1 病毒进入机体的过程 | 第18页 |
1.3.2 潜伏性感染 | 第18-20页 |
1.3.3 伪狂犬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变化 | 第20页 |
1.4 神经通路示踪物 | 第20-21页 |
1.5 伪狂犬病毒滴鼻感染后神经传导通路与病毒分布 | 第21-23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1.2 病毒 | 第24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2.2 试剂配制 | 第26-27页 |
2.2.1 DNA提取相关试剂 | 第26页 |
2.2.2 原位杂交实验相关试剂 | 第26-27页 |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关试剂 | 第2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7-34页 |
2.3.1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gC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2.3.1.1 伪狂犬病毒DNA提取 | 第27-28页 |
2.3.1.2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gC基因的PCR扩增 | 第28页 |
2.3.2 动物感染试验 | 第28页 |
2.3.3 试验样品的采集 | 第28-29页 |
2.3.4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HE染色 | 第29页 |
2.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 第29-30页 |
2.3.6 原位杂交 | 第30-33页 |
2.3.6.1 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2.3.6.2 PCR扩增 | 第31页 |
2.3.6.3 PCR产物回收 | 第31-32页 |
2.3.6.4 DNA探针标记 | 第32页 |
2.3.6.5 原位杂交 | 第32-33页 |
2.3.7 病毒基因的PCR检测 | 第33-34页 |
2.3.7.1 组织DNA提取 | 第33-34页 |
2.3.7.2 PCR扩增 | 第34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5-56页 |
3.1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序列分析 | 第35页 |
3.2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临床症状 | 第35-36页 |
3.3 Halv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 | 第36-37页 |
3.4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的剖检变化 | 第37页 |
3.5 Halv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剖检变化 | 第37-38页 |
3.6 病毒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3.7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9-40页 |
3.8 Halv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40-42页 |
3.8.1 10,000TCID_(50) Halv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 | 第40-41页 |
3.8.2 2000TCID_(50) Halv株伪狂犬病毒感染组 | 第41-42页 |
3.9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感染小鼠后病毒定位 | 第42-48页 |
3.10 Halv株伪狂犬病毒感染小鼠后病毒定位 | 第48-56页 |
4 讨论 | 第56-62页 |
4.1 伪狂犬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后的上行传导通路 | 第56-59页 |
4.1.1 嗅神经通路 | 第56页 |
4.1.2 三叉神经通路 | 第56-58页 |
4.1.3 交感神经通路 | 第58页 |
4.1.4 副交感神经通路 | 第58-59页 |
4.1.5 面神经通路 | 第59页 |
4.2 伪狂犬病毒毒力对小鼠症状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 伪狂犬病毒毒力对病毒在脑内分布的影响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附录 1 病毒在脑内分布模式图 | 第74-80页 |
附录 2 LY-2015 株伪狂犬病毒gC基因序列 | 第80-81页 |
附录3论文发表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