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成因类型及形成条件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1-13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3 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1页 |
| 2.1 地层及含油气组合特征 | 第16-19页 |
| 2.1.1 地层特征 | 第16-17页 |
| 2.1.2 含油气组合 | 第17-19页 |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9-21页 |
| 第3章 浅层气成因类型及其来源研究 | 第21-34页 |
| 3.1 浅层气成因类型判识方法 | 第21-25页 |
| 3.2 松辽盆地浅层气成因类型判识 | 第25-34页 |
| 第4章 各类型浅层气的形成模式及有利分布区预测 | 第34-62页 |
| 4.1 原油伴生气 | 第34-40页 |
| 4.1.1 原油伴生气成因条件及形成模式 | 第34-39页 |
| 4.1.2 原油伴生气有利区预测 | 第39-40页 |
| 4.2 原油菌解气 | 第40-46页 |
| 4.2.1 原油菌解气成因条件及形成模式 | 第40-45页 |
| 4.2.2 原油菌解气有利区分布预测 | 第45-46页 |
| 4.3 源岩菌解气 | 第46-59页 |
| 4.3.1 源岩菌解气成因条件及形成模式 | 第46-52页 |
| 4.3.2 预测泥岩渗透率 | 第52-59页 |
| 4.3.3 源岩菌解气有利区分布预测 | 第59页 |
| 4.4 高—过成熟气 | 第59-62页 |
| 4.4.1 高—过成熟气成因条件及形成模式 | 第59页 |
| 4.4.2 高—过成熟气有利区分布预测 | 第59-62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