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2 光催化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尖晶石型铁氧体 | 第13-15页 |
1.3.1 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结构 | 第13-15页 |
1.3.2 尖晶石型铁氧体材料 | 第1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样品表征 | 第17-24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第17-18页 |
2.1.2 实验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2 铜铁氧体及其掺杂样品的制备 | 第18-20页 |
2.3 复合光催化剂材料的制备 | 第20-21页 |
2.3.1 溶胶-凝胶法制备 TiO_2/CuFe_2O_4复合光催化剂 | 第20页 |
2.3.2 水热法制备 FeS_2/CuFe_2O_4复合光催化剂 | 第20-21页 |
2.4 样品表征 | 第21-23页 |
2.4.1 X 射线衍射(XRD) | 第21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1-22页 |
2.4.3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22-23页 |
2.4.4 RSM 优化实验设计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CuFe_2O_4及 Ca_xCu_(1-x)Fe_2O_4(x=0.1-0.5)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4-34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尖晶石型铁氧体的表征 | 第24-27页 |
3.2.1 物相分析 | 第24-26页 |
3.2.2 形貌分析 | 第26页 |
3.2.3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26-27页 |
3.3 Ca2+掺杂对尖晶石型 CuFe_2O_4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7-33页 |
3.3.1 物相分析 | 第27-28页 |
3.3.2 形貌分析 | 第28-30页 |
3.3.3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30-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TiO_2/CuFe_2O_4复合材料表征及光催化体系的 RSM 优化 | 第34-51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TiO_2/CuFe_2O_4复合光催化剂表征 | 第34-38页 |
4.2.1 物相分析 | 第34-35页 |
4.2.2 SEM-EDS 分析 | 第35-37页 |
4.2.3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 TiO_2/CuFe_2O_4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体系的 RSM 优化 | 第38-42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4.3.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4.4 响应曲面的设计与结果讨论 | 第42-50页 |
4.4.1 RSM 实验设计 | 第42-45页 |
4.4.2 RSM 优化的显著性分析 | 第45-46页 |
4.4.3 响应曲面分析优化 | 第46-50页 |
4.4.4 验证实验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FeS_2/CuFe_2O_4复合材料表征及光催化体系的 RSM 优化 | 第51-71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FeS_2的表征 | 第51-53页 |
5.2.1 物相分析 | 第51-52页 |
5.2.2 SEM-EDS | 第52-53页 |
5.3 FeS_2/CuFe_2O_4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53-58页 |
5.3.1 物相分析 | 第53-54页 |
5.3.2 SEM-EDS 分析 | 第54-57页 |
5.3.3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57-58页 |
5.4 FeS_2/CuFe_2O_4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体系的 RSM 优化 | 第58-62页 |
5.4.1 实验设计 | 第58-59页 |
5.4.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5.5 响应曲面法设计结果与讨论 | 第62-70页 |
5.5.1 RSM 实验设计 | 第62-64页 |
5.5.2 RSM 优化的显著性分析 | 第64-66页 |
5.5.3 响应曲面分析优化 | 第66-70页 |
5.5.4 验证实验 | 第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