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分子识别与传感简介 | 第13-14页 |
1.2 螺吡喃及其衍生物在分析传感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2.1 螺吡喃及其衍生物简介 | 第15页 |
1.2.2 螺吡喃在化学识别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3 螺吡喃分子在电化学传感中的优势 | 第16-17页 |
1.3 功能化核酸分子在分析传感中的应用 | 第17-22页 |
1.3.1 功能化核酸分子的简介 | 第18-21页 |
1.3.2 功能化核酸分子应用于电化学传感的优势 | 第21-22页 |
1.4 单壁碳纳米管在生物/化学探针设计中的作用 | 第22-25页 |
1.4.1 碳纳米材料简介 | 第22-23页 |
1.4.2 单壁碳纳米管的基本性质 | 第23-24页 |
1.4.3 单壁碳纳米管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自组装探针设计 | 第25页 |
1.6 本研究论文的构想 | 第25-28页 |
第2章 通过亲核反应构建新型氟离子电化学传感器 | 第28-42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9页 |
2.2.2 SPS探针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3 SPS/SWCNTs修饰电极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4 实际样品中的氟离子的电化学检测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2.3.1 探针的设计和传感原理 | 第31页 |
2.3.2 构建SPS/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 | 第31-33页 |
2.3.3 溶剂比的考察 | 第33-35页 |
2.3.4 氟离子的电化学响应 | 第35页 |
2.3.5 单壁碳纳米管浓度与响应时间考察 | 第35-37页 |
2.3.6 pH影响考察 | 第37-38页 |
2.3.7 工作曲线测定与选择性分析 | 第38-39页 |
2.3.8 在实际样品中检测氟离子 | 第39-41页 |
2.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3章 DNA模版合成银纳米颗粒用于电化学检测二型糖尿病 | 第42-51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3.2.2 单碱基错配的检测 | 第44页 |
3.2.3 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构建 | 第44页 |
3.2.4 玻碳电极表面原位合成银纳米颗粒 | 第44页 |
3.2.5 利用组装电极测定突变型DNA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3.3.1 响应机理 | 第45-46页 |
3.3.2 原位合成银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6页 |
3.3.3 电化学测量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3.4 硼氢化钠浓度和银离子浓度优化 | 第47-48页 |
3.3.5 扫描速度变化对固态电化学信号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6 二型糖尿病病人线粒体DNA中突变型基因的检测 | 第49-50页 |
3.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4章 基于光信号及目标物调控的螺吡喃衍生物电化学探针与电极表面之间的电子转移研究 | 第51-67页 |
4.1 引言 | 第51-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53页 |
4.2.2 SP-β-gal探针的合成 | 第53-54页 |
4.2.3 碳纳米管/SP-β-gal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的构建及其在溶液中对于半乳糖苷酶的测定 | 第54-55页 |
4.2.4 实际样品当中电化学测定半乳糖苷酶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4.3.1 探针设计和传感原理 | 第55-57页 |
4.3.2 构建SP-β-gal/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 | 第57-59页 |
4.3.3 半乳糖苷酶的电化学响应 | 第59-60页 |
4.3.4 碳纳米管浓度考察 | 第60-62页 |
4.3.5 β-半乳糖苷酶响应时间考察 | 第62页 |
4.3.6 β-半乳糖苷酶浓度考察 | 第62-64页 |
4.3.7 β-半乳糖苷酶选择性考察 | 第64页 |
4.3.8 细胞介质中半乳糖苷酶的测定 | 第64-65页 |
4.4 结论 | 第65-67页 |
第5章 基于功能化DNA的多重逻辑门设计 | 第67-76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68页 |
5.2.2 DNA序列设计 | 第68-69页 |
5.2.3 荧光测试方法 | 第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4页 |
5.3.1 探针设计 | 第69-70页 |
5.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0-71页 |
5.3.3 基于铅离子DNA酶-富T序列DNA探针的多重逻辑门的切换 | 第71-74页 |
5.4 结论 | 第74-76页 |
第6章 探针结构表征图谱 | 第76-81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108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