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一、国内关于雷锋精神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一)雷锋精神 | 第14页 |
(二)雷锋:思想文化现象 | 第14-15页 |
(三)雷锋精神与中国社会发展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关于志愿精神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一)志愿精神 | 第16-18页 |
(二)志愿服务 | 第18-19页 |
(三)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9页 |
三、国内关于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比较研究述评 | 第19-21页 |
四、总评 | 第21-24页 |
(一)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21-22页 |
(二)文化和谐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三)关于伦理道德的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比较研究:相同点 | 第24-34页 |
一、民族性: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第24-27页 |
(一)民族文化意蕴 | 第24-26页 |
(二)“利他”与“为己”的双向运动 | 第26-27页 |
(三)社会价值与文化共生性 | 第27页 |
二、道德性:共同的社会责任感 | 第27-30页 |
(一)团结是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因子 | 第28页 |
(二)文化传播 | 第28-29页 |
(三)社会团结与和谐社会 | 第29-30页 |
(四)和而不同的交往之道是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准则 | 第30页 |
三、群众性:共同的非官方特征 | 第30-34页 |
(一)群众行为 | 第31-32页 |
(二)群众行为的社会效应:文化软实力 | 第32页 |
(三)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向中性化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比较研究:相异点 | 第34-44页 |
一、思想渊源:雷锋精神的非宗教背景与西方志愿精神的基督教文化底色 | 第34-37页 |
(一)雷锋精神的非宗教思想背景 | 第34-36页 |
(二)西方志愿精神的基督教文化渊源 | 第36-37页 |
二、内涵特征:雷锋精神意识形态性的鲜明性与西方志愿精神普世性的虚伪性 | 第37-40页 |
(一)雷锋精神意识形态性的鲜明性 | 第37-39页 |
(二)西方志愿精神普世性的虚伪性 | 第39-40页 |
三、外化形式:雷锋式的个人行为与西方志愿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架构 | 第40-44页 |
(一)雷锋式的个人行为 | 第41页 |
(二)组织化的西方志愿服务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组织化策略:对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 | 第44-53页 |
一、组织化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时代要求 | 第44-47页 |
(一)网络时代的学雷锋活动需要组织化 | 第45-46页 |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学雷锋活动需要组织化 | 第46-47页 |
二、组织化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内在动力 | 第47-50页 |
(一)雷锋精神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需要组织化 | 第47-49页 |
(二)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每一步实施离不开组织化 | 第49-50页 |
三、组织化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政治保障 | 第50-53页 |
(一)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 第50-51页 |
(二)雷锋精神的意识形态性要求学雷锋活动必须组织化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会议和课题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