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深井巷道锚注支护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巷道支护技术的国内外现状第12-14页
        1.2.2 巷道支护理论的国内外现状第14-17页
        1.2.3 注浆加固技术现状第17-18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8页
        1.3.1 主要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2章 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第21-36页
    2.1 围岩特性第21-23页
        2.1.1 软岩和工程软岩的概念第21-23页
        2.1.2 工程软岩的力学特性第23页
    2.2 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第23-27页
        2.2.1 巷道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第23-26页
        2.2.2 巷道变形规律第26-27页
    2.3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第27-29页
        2.3.1 开挖后围岩强度和应力变化第27-28页
        2.3.2 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第28-29页
    2.4 断面对围岩造成的影响第29-33页
        2.4.1 断面尺寸对围岩塑性区特征的影响第29页
        2.4.2 断面尺寸对围岩应力的影响第29-32页
        2.4.3 巷道断面尺寸效应总结第32-33页
    2.5 巷道大断面变形破坏特征第33-35页
        2.5.1 松动破坏第33页
        2.5.2 剪切破坏第33-34页
        2.5.3 岩爆破坏第34页
        2.5.4 膨胀变形第34-35页
    2.6 围岩变形理论分析第35页
        2.6.1 塑性区应力和位移的计算第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锚杆以及锚注的支护机理第36-46页
    3.1 锚注支护机理与参数的确定第36-37页
        3.1.1 锚注支护的机理第36-37页
    3.2 注浆浆液对岩体强度的影响第37页
    3.3 锚网索耦合支护机理第37-39页
        3.3.1 概念第37-38页
        3.3.2 锚网索耦合支护的基本特征第38-39页
    3.4 锚网索耦合支护第39-42页
        3.4.1 锚杆围岩支护第39-40页
        3.4.2 钢网围岩支护第40页
        3.4.3 锚索围岩支护第40-41页
        3.4.4 喷层围岩支护第41-42页
    3.5 工程软岩的支护内容第42-44页
        3.5.1 耦合支护要求第42-43页
        3.5.2 耦合的最佳支护时间和支护时间段第43页
        3.5.3 锚索二次耦合支护第43-44页
        3.5.4 耦合支护设计的内容第44页
        3.5.5 耦合支护设计的步序第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深部巷道不同方案下的数值模拟第46-65页
    4.1 FLAC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第46页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46-48页
        4.2.1 数值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第46-47页
        4.2.2 计算模型第47-48页
    4.3 数值模拟方案的建立第48页
    4.4 无支护状态下的模拟结果第48-53页
        4.4.1 无支护下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第48-51页
        4.4.2 无支护下围岩位移分布规律第51-53页
    4.5 联合支护下巷道的模拟分析第53-59页
        4.5.1 联合支护下巷道的应力分布第53-56页
        4.5.2 联合支护下巷道的位移分布第56-58页
        4.5.3 未支护和联合支护下围岩位移变化对比第58-59页
    4.6 锚注支护下的模拟分析第59-65页
        4.6.1 锚注支护下巷道的应力分布第59-62页
        4.6.2 锚注支护后巷道的位移分布第62-64页
        4.6.3 锚注支护和锚网索支护下的围岩位移变化对比第64-65页
第5章 不同支护方案的对比分析第65-68页
    5.1 模拟结果铅垂方向的对比分析第65页
        5.1.1 三种方案铅垂应力对比分析第65页
        5.1.2 三种方案铅垂位移对比分析第65页
    5.2 模拟结果水平方向的对比分析第65-66页
        5.2.1 三种方案水平应力对比分析第65-66页
        5.2.2 三种方案水平位移对比分析第66页
    5.3 技术经济效果第66页
        5.3.1 社会经济效益第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6章 结论第68-70页
    6.1 主要结论第68页
    6.2 工作展望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作者简介第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卫河为例
下一篇:不同顶板条件下巷旁支护方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