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概况 | 第13-24页 |
2.1 漳卫南运河基本情况 | 第13-19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13-14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4-15页 |
2.1.3 河流泥沙 | 第15-16页 |
2.1.4 洪水 | 第16-18页 |
2.1.5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8-19页 |
2.2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情况 | 第19-24页 |
2.2.1 水利工程历史形成情况及工程现状 | 第19页 |
2.2.2 卫河流域河道工程 | 第19-20页 |
2.2.3 卫河流域堤防工程 | 第20-21页 |
2.2.4 卫河流域险工工程 | 第21页 |
2.2.5 卫河流域穿、跨堤建筑物 | 第21页 |
2.2.6 卫河流域节制闸工程 | 第21-22页 |
2.2.7 卫河流域蓄滞洪区 | 第22-23页 |
2.2.8 卫河流域水库 | 第23-24页 |
第3章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 第24-29页 |
3.1 漳卫南运河工程管理回顾 | 第24-26页 |
3.1.1 漳卫南局管理范围 | 第24-25页 |
3.1.2 漳卫南局管理队伍 | 第25-26页 |
3.2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 第26-27页 |
3.2.1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改革的依据 | 第26页 |
3.2.2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改革的过程 | 第26-27页 |
3.3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改革的成果 | 第27-29页 |
3.3.1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单位职责和性质的划分是改革的基础 | 第27页 |
3.3.2 管养分离的推行是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 | 第27-29页 |
第4章 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管理与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3页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4.1.1 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 | 第29页 |
4.1.2 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 | 第29-30页 |
4.1.3 投资渠道不畅、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 | 第30页 |
4.1.4 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 第30-31页 |
4.2 问题带来的主要危害 | 第31-33页 |
4.2.1 影响到漳卫南运河流域的安全 | 第31页 |
4.2.2 社会效益得不到补偿 | 第31-32页 |
4.2.3 阻碍水利工程健康发展 | 第32-33页 |
第5章 构建漳卫南运河新型的水利工程管理与养护模式 | 第33-41页 |
5.1 构建管养分离的新模式 | 第33-35页 |
5.1.1 物业管理公司 | 第34页 |
5.1.2 股份制养护有限公司 | 第34页 |
5.1.3 完全市场化运作 | 第34-35页 |
5.2 构建漳卫南运河新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 第35-39页 |
5.2.1 明确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 | 第35页 |
5.2.2 界定好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主要职责 | 第35-36页 |
5.2.3 对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重新定岗、定员 | 第36-37页 |
5.2.4 加强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经费管理 | 第37页 |
5.2.5 改革后水管单位与养护单位的关系 | 第37-39页 |
5.3 构建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养护模式 | 第39-41页 |
5.3.1 重新组建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养护单位 | 第39-40页 |
5.3.2 加强漳卫南运河水利工程养护单位的经费管理 | 第40页 |
5.3.3 建立新的维修养护标准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1-4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6.2 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