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大学生成就目标与成长概述 | 第15-16页 |
2.2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2.1 目标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2.2 成就目标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2.3 成长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3 成就目标的测量方法 | 第18-20页 |
2.3.1 国外成就目标的测量理论 | 第19页 |
2.3.2 国内成就目标的测量理论 | 第19-20页 |
2.4 大学生成就目标及成长的相关研究文献 | 第20-25页 |
2.4.1 成就目标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4.2 大学生成长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页 |
2.4.3 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2.4.4 大学生成长的实践探索 | 第23页 |
2.4.5 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30页 |
3.1 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25页 |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25-27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3.4 研究对象与取样 | 第29页 |
3.5 数据分析工具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成就目标问卷分析 | 第30-44页 |
4.1 问卷构成 | 第30-31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1-40页 |
4.2.1 成就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4.2.2 不同性别的成就目标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4.2.3 不同年级学生的成就目标差异分析 | 第33-36页 |
4.2.4 不同专业学生的成就目标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4.2.5 不同毕业去向预期学生的成就目标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4.3 讨论 | 第40-44页 |
4.3.1 成就目标结构分析 | 第41页 |
4.3.2 成就目标性别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4.3.3 成就目标年级差异分析 | 第42页 |
4.3.4 成就目标专业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4.3.5 成就目标的毕业去向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成长水平问卷分析 | 第44-55页 |
5.1 问卷构成 | 第44-45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5.2.1 成长水平内部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5.2.2 成长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5.2.3 成长水平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5.2.4 成长水平的专业差异分析 | 第48-51页 |
5.2.5 成长水平的毕业去向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5.3 讨论 | 第52-55页 |
5.3.1 成长水平结构分析 | 第53页 |
5.3.2 成长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53页 |
5.3.3 成长水平年级差异分析 | 第53-54页 |
5.3.4 成长水平专业差异分析 | 第54页 |
5.3.5 成长水平的毕业去向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大学生成就目标与成长水平相关性分析 | 第55-58页 |
6.1 大学生成就目标与成长水平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6.2 讨论 | 第56-57页 |
6.2.1 成绩趋近目标与成长水平的分析 | 第56-57页 |
6.2.2 社会目标与成长水平的分析 | 第57页 |
6.2.3 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与成长水平的分析 | 第57页 |
6.2.4 掌握趋近目标与成长水平分析 | 第57页 |
6.3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七章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策略分析 | 第58-62页 |
7.1 优化成长成才环境 | 第58-59页 |
7.2 大力开展大学生成长规划 | 第59-60页 |
7.3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力度 | 第60-61页 |
7.4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