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6-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生态道德的核心概念解析 | 第17-21页 |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述 | 第17-18页 |
2.1.2 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3 新农村生态道德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 生态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道德的思想 | 第22-23页 |
2.2.2 中国古代关于生态道德的思想 | 第23-25页 |
2.2.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道德的思想 | 第25-29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 | 第29-36页 |
3.1 农村人口问题 | 第29-30页 |
3.1.1 农村人口结构失衡 | 第29-30页 |
3.1.2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 第30页 |
3.2 农村资源的退化 | 第30-32页 |
3.2.1 土地资源的退化 | 第30-31页 |
3.2.2 水资源的缺乏 | 第31页 |
3.2.3 生物资源的锐减 | 第31页 |
3.2.4 矿产资源的不足 | 第31-32页 |
3.3 农业面源污染 | 第32-33页 |
3.3.1 化肥引起的污染 | 第32-33页 |
3.3.2 农药引起的污染 | 第33页 |
3.3.3 地膜引起的污染 | 第33页 |
3.4 工业的污染 | 第33-36页 |
3.4.1 农村自身的工业污染 | 第34页 |
3.4.2 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第36-39页 |
4.1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36-37页 |
4.2 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 第37-38页 |
4.3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 | 第39-46页 |
5.1 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39-42页 |
5.1.1 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 第39-41页 |
5.1.2 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双重失灵 | 第41-42页 |
5.1.3 城乡生态道德建设差距大 | 第42页 |
5.2 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面临困境的根源 | 第42-46页 |
5.2.1 价值取向功利化 | 第43-44页 |
5.2.2 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步伐缓慢 | 第44页 |
5.2.3 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对策 | 第46-55页 |
6.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 第46-48页 |
6.1.1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 第46-47页 |
6.1.2 因地制宜地普及生态道德教育 | 第47-48页 |
6.2 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的制约机制和法律法规 | 第48-50页 |
6.2.1 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制约机制 | 第48-49页 |
6.2.2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9-50页 |
6.3 在农村实践中进行生态道德建设 | 第50-55页 |
6.3.1 确立农村的生态道德规范 | 第51-52页 |
6.3.2 倡导现代科学文化,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第63页 |